第二周 各流派的大神和他们的故事
- 思维导图
- 2.1 科学心理学的起源:注重结构,还是注重功能,这是一个问题
- 2.2 完形心理学:十分钟洞悉完形填空
- 2.3 精神分析:没有想象得那么污
- 2.4 行为主义:十二个孩子一个爹
- 2.5 人本主义:给你一根心灵鸡腿
- 心理杂货铺 2-1:心理江湖之一代宗师冯特
- 心理杂货铺 2-2:改变心理学的10位女性心理学家
- 第二周小测验
思维导图
2.1 科学心理学的起源:注重结构,还是注重功能,这是一个问题
六大流派: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完型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结构主义
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
功能主义流派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的功能
附录:杜威、胡适
杜威被誉为“实用主义神圣家族的家长”,“实用主义古典时期的集大成者”。
2.2 完形心理学:十分钟洞悉完形填空
Gestalt Psychology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完形):整体组织、整体形态
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图形所代表的意义不是元素的简单相加,还和元素的组合方式相关。
2.3 精神分析:没有想象得那么污
Sigmund Freud
潜意识、防御机制
自我、本我、超我
退行防御机制
合理化防御机制
合理化有两种: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
放在一块就是:提升自己已经得到东西的价值、贬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的价值
适度使用心里防御机制可以缓冲压力情境对我们的冲击,对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
附录: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它是由Richard Thaler(1980)提出的。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2.4 行为主义:十二个孩子一个爹
行为主义流派: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立关系的派别
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测的。
通过控制环境条件来塑造行为。
行为主义缺点:将研究对象局限于行为,刻意避开了人的意识经验,不仅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也限制了对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将行为的原因完全归于环境的作用,否定遗传的影响,以及将动物实验结果推广到人类身上。
附录:Brave New World
在美丽的新世界中,人从出生便被分为阿尔法,贝塔,艾普希隆,从婴儿,教育便开始了,接触书本与鲜花,会被电击,睡觉前要接受睡前教育,听着广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此,一个分工明确,没有矛盾,阶级分明的新世界诞生了,没有人会有怨言,因为所有人的比例、数量都控制的刚刚好,完美符合人口比例,十分之一的阿尔法,剩余十分之九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也不会有任何其他的心思,他们尚且来不及思考,又怎会提出对生活不满意之类的想法,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不济,都有苏摩让自己翱翔,仅需一克,便可置身于太空之中,毕竟,吃苏摩好过受折磨,而这一切,与一个野人到来显得奇怪,他们都是从试管中出生,在实验室长大,经过精密计算后,最符合社会需求的优选改良品,每当人们谈论起父亲,母亲,便觉得可笑,而这个野人,却在一口一个母亲的叫着,甚至因为母亲的离去而哭泣,相反,令人恼怒地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可决不会错过这难得的“死亡教育”机会。新世界的人们从来不会为后代思考,一切的男女交往,不是一时兴起,就是偶然的寻欢作乐,野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喜欢的人成为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没错,人尽可夫的娼妇,野人无法忍受着新世界,企图逃避在深山之中,新世界的人们却已经对野人充满了好奇,最终,野人被活活逼死在媒体和游客的眼中。
2.5 人本主义:给你一根心灵鸡腿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本性、潜能、价值、经验等。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
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1.心理学的科学观:人文科学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强调对人的经验,特别是对那些体现人类真正本性的特殊领域进行研究;强调问题中心,反对方法中心。他们还认为心理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涉及了人的价值的科学。
2.心理学的对象论
在研究对象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通过对健康人的内在意识经验的研究,来揭示人类所具有的本性、潜能和价值等。
3.心理学的方法论
(1) 问题中心的方法论原则:主张先有问题后有方法,也就是问题中心论。
(2) 折中融合的方法论原则;
(3) 具体研究方法:马斯洛的整体分析法、罗杰斯的现象学方法。
二、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
1.需要论
(1) 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 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①基本需求是高级需要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低层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较高级的需要才会出现。
②各种需要出现的顺序并不是那么机械、刻板的,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出现, 这种满足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百分之百满足,也就是说各种需要的消失和出现不是突然的、跳跃的过程,而是连续不断、重叠式的推进。
(3) 低层需要与高层需要的差异:
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低层次需要出现的早,高层次需要出现的迟;
②在个体发有过程中,低层次需要出现的早,高层次需要出现的迟;
③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对人的生存更为重要;
④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能获得积极而持久的感受;
⑤高级需要相对于低级需要的满足要求更多的条件;
⑥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躯体化、部位化。
2.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就是指一个人力求变成他应该变成的样子,即将我们潜在的能力、天资、素质等全部发挥出来。假定我们每个人内部都先天地存在着一个应该成为的理想状态,并且我们在现实上真正的达到了这个理想状态,就说我们已经自我实现了。
3.高峰体验论
高峰体验是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豁达与极乐的瞬时的心理体验。通过这种体验,个体超越了自我,感知到了事件和客体的本真。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产生突然性、程度强烈性、感受完美性、保持短暂性、存在普遍性。
4.两种认知论
(1) 缺失性认知: 当一个人处于自我实现之间的任意一个需要水平上时,其认知必然受到 这种需要所控制和指引,认知作为一个工具和手段仅仅是为了满足需要服务的。
(2) 存在性认知: 当一个人处于高峰体验或者自我实现的状态时,其基本需要完全得到了满足,此时他的认知就不再是为需要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也就排除了个人偏好,能够真实全面地透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各种客观特征。
三、罗杰斯自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自我论
(1) 自我的概念
自我是罗杰斯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自我的产生始于经验,自我是个人对自己独特的知觉、看法、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包括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现实自我是指真实存在中的自我,是个人目前的真实状况;理想自我是指期望中的自我。两者的一致性程度可作为个体心理和谐的标志。
(2) 自我实现倾向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一种内在的动机,即自我实现倾向。自我实现倾向在生理上表现为追求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或能使有机体更健康的食物、水以及空气等,在心理上表现为使机体的潜能充分地发挥。
(3) 两种积极关注
**①条件性积极关注:**如果父母及周围的人对儿童需要的满足提出了附加条件,只有儿童的反应和行为符合成人的标准时,才能获得积极关注,这种关注就是条件性积极关注。
**②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如果父母和周围人对儿童这种需要的满足不提出任何附加条件,即不管儿童的行为是好是坏、是否符合成人标准,都能得到周围人的积极关注,这种关注就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4) 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又称功能充分发挥者,具有五个特征:①对经验的保持开放;②存在的生活方式;
③信任自己的有机体;④自由感;⑤创造性。
2.心理治疗观:来访者中心治疗,又称为以人为中心的疗法。
3. 教育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
四、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简要评价
1. 贡献
(1) 首次将人的本性和价值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
(2) 提出主客观两种研究范式相结合的新方法论。
(3) 强调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 局限
(1) 具有自然主义的烙印。
(2) 渗透着个人本位主义精神。
(3) 缺乏实证性支持。
心理杂货铺 2-1:心理江湖之一代宗师冯特
三心二意读书,七嘴八舌瞎扯,备足心理干货,鸡汤请自带勺
2-1 心理江湖之一代宗师冯特
江湖上有一些人物,你没有见过,但是江湖上一直流传着ta的传说,比如王重阳,张三丰,这二位的相同点是他们都是开宗立派的开创者。在心理学历史上也有这样一位老师傅,1879 年在德国莱比锡,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敲黑板,这都是知识点啊同学们!)。这位老师,他就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冯特。
有一点很有意思,冯特老师对于心理学的贡献不单在于理论层面,更在于他勇敢地把自己活成了一面靶子,承受着来自其他许多心理学家的理论炮轰,各位在批判和炮轰冯特老师的过程中成名成腕,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样来看,冯特其实是个养成系玩家)。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冯特。
【冯特童年】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廉 · 冯特出身名门望族,父母家族中有历史学家、神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等等;另外一些,不是医生就是官员。有人说,当时的德国没有哪家比老冯家牛(美国的詹姆斯表示不服,我们后面再说詹姆斯巨牛无比的家世)。然而,冯特却有一个悲惨的童年,哥哥在外求学不在家,妈妈又生俩孩子,不过婴儿期就挂了。冯特童年只有一个伙伴,还是个弱智。
【吃尿】吃盐多少会不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一个年轻人对此很感兴趣,但出于找不到被试,便亲自出马,自己吃盐自己尿,自己尿完自己写,实验发表了。年轻人也产生了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这个人就是威廉 · 冯特,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一泡尿撒出心理学。这个大家就不要模仿了,生活里有很多美好,有什么难处要说出来,不要想不开。
【初为人师】1857 年,冯特到海德堡大学任生理学系教师,开设了一门实验生理学,开始了大学教师生涯。不过他获得的教职属于无薪岗位,学校不给钱,收入由学生的学费来付,选修课程的学生越多,老师也就赚得越多。结果只有4 名学生选修了冯老师的课。不久,冯特就病了,去阿尔卑斯山疗养了,可能也疗养一下受伤的♥。
【心理实验室】1876 年,莱比锡大学给冯特老师分了间房子,来放实验器材,房子原先是学生食堂,现在成了冯老师的仓库。冯老师上生理心理学,要做一些实验,但每次把器材搬到教室太麻烦,就在仓库做。冯老师是有心人,仪器越买越多,又霸占了临近的一些房子。1879 年开始做心理学实验,科学心理学就这样诞生了。搁现在,冯特说不定是个房地产开发商。
【名正言顺】冯特的实验室虽然在1879 年之前就已经运行了好几年,并号称在这一年建立了科学心理学,但其实直到1883 年,也未获得官方认可,在莱比锡大学官方目录中并没有冯特这个引以为豪的心理学实验室。后来,冯特老师生气了,威胁校领导,再不承认走人,要跳槽去别的高校,校方屈服了,认可了冯老师的实验室。牛人要有牛脾气!
【指导学生】冯特1879 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89 年成为莱比锡大学的校长。冯校对学生很严格,从来都是直接给学生指定研究课题。在冯特面前,学生永远只能是站着,指导学生的时候,学生排成一行站好,然后冯校按学生顺序给他们指定研究课题,做得好不好就是冯校说了算,俺们德国人就这么严谨。
(都给我站直了)
【中国学生】冯特建立心理学之后,各国有志于此的同学都来朝拜。一个中国人也来凑热闹,跟冯特学了一段实验心理学,后来回国后革命了,当官了,当教育家了,没有从事心理学工作。不过,在他当校长的时候,追随世界潮流支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是蔡元培,对,就是“兼容并包”那个。
【莱比锡之殇】冯特在的时候,德国莱比锡大学简直就是心理学的麦加,这里向世界各地输送了各种心理学大家。但为什么后来莱比锡好像没什么名家了呢?一是二战的时候,冯特的研究中心被纳粹了;二是二战后,莱比锡归了民主德国,这个大学改名叫“卡尔 · 马克思大学”了。———1990 年东西德合并,改回原名。
【学霸】冯特是个工作狂,没电脑也写了5 万多页书,什么概念呢?华生算过,如果一天读60 页,通读一遍要两年半。当年的冯特,上午写书读论文编杂志,下午就去实验室,然后边散步边备课,下午四点又开始给学生上课,啥也不耽误。不过冯特虽然书多,但可传世的少。詹姆斯说冯特:当一本书的观点被痛批时,他在写另外一本毫不相关的书。米勒说得更损,冯特就是那种爱迪生说的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汗水的类型。冯特也不是吃素的,詹姆斯的著作《心理学原理》面世后,冯特评价说:这很文学,也很优美,可它不是心理学啊
【翻译】冯特这么勤奋,导致一个人很辛苦———那就是在美国传播冯氏思想的他的徒弟铁钦纳。作为冯特嫡传弟子,当然以宣传老师思想为己任。不过,当他努力地将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第三版翻译成英文后,发现冯特已经出了第四版。当他翻译第四版时,冯特老师那里嗖嗖嗖已经出了第五版。实在跟不上啊!
(老师,您的手速可不可以慢一点QAQ)
【写写写】冯特的生活与哲学家康德类似,他一直过着严谨有规律的生活,直到去世,一直住在莱比锡,几乎从不外出旅行,除了欣赏音乐会以外,也不热衷于公众活动,除了指导学生做实验基本就是写写写,直到85 岁高龄才退休。他去世于1920 年8 月31 日,享年88 岁。临死那年,他还出版了一部长达十卷的巨著:《民族心理学》。
【遗珠】冯特的著述丰但佳作少的学界印象可能原因:1. 本来冯特有些东西就不咋地;2. 冯特德语写作,写得多,铁钦纳翻译不过来;3.铁钦纳以冯特传人自居,只谈冯特实验的贡献,对其它方面不说;4.人们对冯特的印象更多来自于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而波林又是铁钦纳的学生———唉,冯特可能让铁钦纳和波林两个徒子徒孙给害了。
再次感恩冯特老师,不管詹姆斯再怎么怼您,您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是辣么高大,您放心,下一期杂货铺我一定爆詹姆斯的料。
资料来源:
迟毓凯,大众心理学
戴维·霍瑟萨尔,《心理学家的故事》,商务印书馆
心理杂货铺 2-2:改变心理学的10位女性心理学家
这块唯一有点价值的就是下面的内容:
进入大学后我才真正开始学习这门学科。尽管我国古代有很多心理学思想,但科学心理学却是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学生回来以后有几个学心理学的,比如北大的蔡元培先生,他师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冯特是实验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鼻祖,他的中国学生就是蔡元培。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北大另外一位教授陈大齐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那时起(二三十年代),小学到大学,做了很多测验,最早的测验是由美国人做的。那是1915年,他们测到底是美国儿童智力高还是中国儿童智力高。中国500个孩子参加了测试,结果是中国的孩子智力高,他们不敢往外宣传。但是,现在要仔细分析,我们是在哪些方面强?我们发现,中国儿童在小时候是不错的,但到了大学以后,需要创造力,咱们就差了。中国儿童的创造方面比较差,基础知识比较好,这我们现在都承认。通过我举的这个例子,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心理学还是比较兴盛的时期。我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之路。
……
抗日战争时,心理学就停滞了,但解放后,心理学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因为当时强调政治,政治跟学术没有分清。而且那个时候大家都学唯物主义,认为心理学是唯心的,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一直被打压着。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把心理系给取消了,几个学生都并入了教育系。另外,此时不光批判心理学是唯心学科,更给它扣上了“反动”的帽子,还把辅仁大学来的老师和学生都打成了反动派。
我出身不好(因我是张之洞的孙女),是官宦家庭,从教会学校毕业,又在学反动的心理学,当时的境况十分不好。但我还在坚持,因为我相信这个学科虽然现在遇到一点困难,但我很坚定地认为只要把这个学科学好,对教育和教学都好!我就这一个想法,所以就坚持下来了,我什么都不争,只是为了事业。
1958年第一次挨批判,从北师大开始,叫拔白旗。我才30多一点,现在看来30岁不算什么,可能才是研究生。可那时我已经是教了很多年书的老师了。因我21岁就开始教书,是年轻的“老”老师了,所以我是个大白旗。那是《光明日报》的第一版拔白旗,我就是那大白旗。此外,《光明日报》还出了两本批判集,原来图书馆还有,后来被收起来不让看了,因为确实不合理。大家对我的批判里,有一条说我讲课好。因为你讲课放毒,你讲课最好,所以你在毒害学生,毒害最深。可能现在你们这些年轻的孩子并不能理解我的这段经历,连我自己都想不通。
心理学在“文革”时就更糟了,由姚文元开始,把心理学打成了伪科学。那时候批判是不能上前辩驳的,说你是假的、伪科学,就已经给你定性了。这时,很多人都说心理学死了,教心理学的老师命运也凄惨,有老师自杀了,有些年轻老师转行了,因为心理学系整天出麻烦。而且当时老师多半都下乡了,我因为家里有个小女儿没人照料,所以没让我上干校,不过我也在生物系的农场里干了一年,冬天在图书馆里搬白菜,搬了一冬天的白菜,又在物理系的小工厂做了两年下线工。 直到1960年,局势才有所缓和,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门学科,觉得心理学也还行,能解决很多实际遇到的问题。北师大做了一件影响了全国的心理学界的大事——成立了心理学专业。1960年时我们还完全归教育系,只开设了一门普通心理学,后来才有儿童心理学,但只有我一个人是心理学出身。领导开课时问我应该上什么课,我说上实验心理学。“好,你上!”我说得上统计心理学。“好,你上!”结果和领导协商后,每门课都我上,可我也不能直接上,毕竟年头过了,我也需要准备、学习,所以那时候我是一边学、一边教,四个年级的课都是我上。也就是那些年艰苦的岁月,从1960年到1965年,我们培养了一批人,像林崇德、郑日昌、程正方等等。
心理学得以恢复,我真的很带劲,什么都顾不上了。那时小女儿刚出生,学院产假是56天,之后我就把她送托儿所,自己马上去工作,那么多的课需要我上,我根本顾不了别的事。即使系里就我一个人,我也高兴,我觉得我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尽我的努力来培养一批好学生,振兴心理学科。
之后到了“文革”,大家知道“文革”时不能看外文书,不能读英语。心理学又没有了,没有书,也没有笔记,我就凭脑袋了!那段时间也是异常的艰难,生活的苦都可以忍受,唯独专业发展的瓶颈,让我从心底觉得难受。
第二周小测验
1.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韦特海默是机能心理学派的代表)。
2.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是(功能主义)。
3.被称作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人本主义)学派。
4.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立关系的派别是(行为主义)。
5.强调“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而是大于部分之和”的心理学学派是(完形心理学)。
6.(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