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心理学概观
1.1 上课前的话送给你
1.2 心理学家=算命先生?到底什么是心理学?
psychology:意为关于灵魂的学问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学问。心理和行为是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1.3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生活不止眼前的风光,还要守护内心的微光
心理学的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心理和行为。
旁观者效应(责任分散效应):有他人在场抑制了一个人提供帮助的行为。旁观者越多,一个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从众现象:随大流
附录责任分散效应
我国有句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句话就是责任分散的体现。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如果单个个体被要求独立完成任务,会作出积极的反应,责任感就会很强。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案例:
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对旁观者的无动于衷、见死不救作出了新的解释。为了验证自己的解释和说明,他们进行了下面的实验。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一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通话。他们要研究的是:在交谈过程中,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所作出的选择。事后的统计显示:在一对一通话的那些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有4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些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因此,两位心理学家对克尤公园的杀人案没有人见义勇为的现象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并概括为“旁观者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基蒂-珍诺维丝(Kitty Genovese)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受害者大声呼救,声音也确实吵醒了同社区的十几户家庭,有点亮的灯光为证,但是竟然没有一户人家及时的报警,造成警察赶到的时候,罪案已经完成多时。当时的人们,也许想到的就是别人已经发现了这个事情并且报警了,我就不用再去做了。施救的责任在这里被分散了。
1.所以针对这种心理学效应,有过很多生活中的智慧提醒,就是为了解决责任分散的问题,比如: 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寻求帮助的时候,最好不要含糊地对着一群人说,要指清楚对象,像这样,穿黄衣服的小伙子,能不能帮我打个电话,而不要说,谁能帮我打个电话
2.在公共场所遇到有人抢劫施暴无人施救的情况,拿起手头最近的东西,破坏别人的财物,这样反而可以获取到及时的帮助。
在职场中,这种责任分散效应也是非常常见。最典型的,主管请大家发表一下对某方案或者项目的意见想法之类的,无人应答;主送邮件给一群人,询问针对某事有没有意见或者补充想法,没有人回复。这其实就是跌进了典型的责任分散效应的坑。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1)在大家对某件事沉默没有意见的时候,指定某人起头,让他面对责任无处“躲避”,或者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轮流发表意见,不允许沉默。
2)发了邮件没有人应答,应该提前搞清楚最大的利益干系人或者责任者是谁,在邮件中主送他们,而把其他可以提供补充意见的人放入抄送列表,这样既达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也明确了责任,即主送者必须回复,而抄送者由于没有了必须回复的责任负担,往往还会知无不言,提供额外信息。对于确实不知道主送责任者是谁,或者就是要大面积撒网的这种情况,在邮件发出去后,最好要辅之以电话追杀,点对点确认,让对方无法躲避责任。
启示:
日常的生活中,要避免出现“责任分散效应”的情况,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做到以下2点:
- 明确负责人。
- 明确每个参与者的工作及他负责的部分。
心理杂货铺
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蝴蝶效应
1960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灵活运用人事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下属或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 3 名学生共 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 18 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 18 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