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周 催眠的真相
- 思维导图
- 7.1 意识:脑海里盘旋的想法和一瞬而过的闪念
- 7.2 意识的状态:似梦似真的白日梦
- 7.3 梦的解析:梦里梦到醒不来的梦
- 7.4 催眠:催眠不是玄学
- 心理杂货铺 Sleep & Drugs
- 第七周小测验
思维导图
7.1 意识:脑海里盘旋的想法和一瞬而过的闪念
这节你能听到“心理理论”,也许就能知道女票其实是想跟你说什么
广义的意识:与心理同义,例如冯特Wundt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的内容。
狭义的意识:个体对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己的身心活动的一种综合的知觉,其中涉及认知、情绪、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但又不是这些心理过程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因此,意识是一种更高级的心理过程。
研究意识内容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出声思维报告法(Think-Aloud Protocols)。该方法同时也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出声思维报告法:个体在进行某一行为时将其所思所想即时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他人可以了解其意识的内容
出声思维报告法无法研究无意识内容。
一些内隐联想测验更能反映个体潜意识的真实想法。
意识训练方法:以教促学
==心理理论(Psychological Theory):儿童对信念、愿望这一类基本心理成分的理解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
这种能力相当于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这种能力对人际交往非常重要,只有这样,个体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人或是对他人行为有正确的预期。
如果没有发展出这种能力,一个人可能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中也会出现障碍。
7.2 意识的状态:似梦似真的白日梦
你能多长时间保持清醒的状态听我讲课?希望能够久点儿~再久点儿~
在正常和非正常条件下,意识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状态。
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包括控制化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
非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往往由毒品、酒精或者催眠引起。
控制化的意识状态:个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个体并没有清楚,不需要意识过多地参与却也将活动较好地完成,自动化状态往往和同时完成多个活动联系在一起。比如当一个人可以做到边上课边抄笔记或是边开车边和别人说话时,我们就说他的行为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状态了。也就是说他的行为不需要意识的过多参与就能很好地完成。
自动化意识状态依靠个体对活动的熟练程度。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对于不熟悉的活动,我们往往需要消耗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才能把其做好。这样,我们可以花在其他活动上的资源就相对变少。
白日梦状态就是常说的“走神”或“神游”,个体此时意识状态介于控制化的意识状态和睡眠中的做梦之间,一方面他能意识到他正在做什么事,另一方面他的注意力又不能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而是任思绪游荡。
当人们独处、放松、无聊、做重复性的事情或是快要睡着的时候,白日梦最容易出现。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时的环境无法提供足够的刺激,白日梦中丰富的内容就成为了补充的刺激。白日梦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当个人处于独处或无聊状态时,白日梦可能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不过,如果人们改变了他们的状态,白日梦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非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往往由毒品、酒精或者催眠引起。
当一个人喝醉的时候,他的意识状态和平时是不一样的。他可能会分不清楚眼前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会做出一些自己平时不太会做的事情。
7.3 梦的解析:梦里梦到醒不来的梦
他梦中的那个女人到底是谁?
梦的解析三大观点:精神分析、生理学和认知
精神分析的观点:梦是为了表达潜意识而存在的
生理学的观点:梦是神经系统随机活动的产物,“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认知观点:人在睡眠中依然进行着一定的认知加工活动,对存储在记忆中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和巩固
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过整合使其转化为可以意识到的知识,并且这种整合还能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梦境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呢?关于梦的解释,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详细介绍了梦是如何改装潜意识的即在梦中出现的一些事物与潜意识中真正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将梦的显像还原成隐像,了解个体潜意识里的真实想法,这个过程被称为“梦的工作”。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工作”主要有凝缩、移置、象征化和润饰四种方式。
凝缩(condensation):将内心所爱或所恨的几个对象凝缩成一个形象表现出来,使得梦中的形象在现实中一下难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形象
移置(displacement):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在梦中转移和投向另一个对象
象征化(symbolization):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情感、精神创伤等在梦中伪装成社会可以接受的形式,也就是说用中性的事物来象征忌讳的事物,以减少或避免忌讳物在梦中引起的焦虑
润饰(secondary elaboration):在做梦者醒来以后回忆梦境时会对自己的梦进行加工,比如使混乱的情节变得更加有条理一些,或者把梦中最有意义但可能引起自己不安的东西放到了不太更要的位置
实践证明,越是荒诞、凌乱和离奇的梦境就越能反映当事人潜意识的真实想法,这往往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突破口。但精神分析主观性太强,不具有可重复性。
梦游(somnambulate):个体在睡眠中自行下床行动,然后又回到床上继续睡眠的一种现象
梦游是在神经学上是一种睡眠障碍。梦游不是梦,梦游通常发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第三到第四阶段,即我们说的沉睡期。但当个体处于这两个时期时不会做梦,而是处于一种深度的睡眠状态。这个时候一般的声音、接触并不会吵醒他们。
7.4 催眠:催眠不是玄学
你是那种容易被催眠的人吗?
催眠的过程:按照环境——集中注意力——遵照指令——>形成“人桥”等
催眠的易感性指一个人被催眠的难易程度,易感性越高,个体越容易被催眠
当人被催眠时,他的意识状态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个体的主动性降低,不再主动地做出行为,而是在催眠师的指示下行动
2.注意层面趋窄化,在催眠师的指示下,只关注特定的事物,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降低
3.旧记忆的还原
4.容易受暗示
5.扮演反常角色
6.知觉扭曲和幻觉
7.催眠后遗忘
“意念减肥”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自我催眠
剥离催眠的神秘色彩:
一、催眠术是一种已有的、并逐步成熟的技术。
二、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被催眠,催眠有一种易感性的存在。
三、在整个的催眠状态中,我们要知道人大概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心理杂货铺 Sleep & Drugs
我的时间不多了
身为大学教师,天天和大学生年轻人打交道,我发现,在学生群体中弥漫着一股焦虑。
不是这种
也不是这种
而是这种
我惊讶地发现,第一批90后,居然,已经,开始有脱发的烦恼了……
之前双十一,我问学生们双十一你有什么购物清单吗,我最近购物欲低迷,实在不知道买什么,但届时肯定忍不住,还是得先做功课,求种草。
结果超过10个学生给我发了这个
我
看见一个段子觉得很好笑,分享给学生:
趣闻:用双手将两根头发夹夹住,然后拿到别人眼前,一边对他说「快看我抓住一只蟑螂!」,一边迅速张开双手。 (提示:以上行为可能会导致断交)
我觉得这个好好笑,发给学生,学生的回复是:
我:!#@¥#%¥
网上转了一圈,发现这样的焦虑不是少数
一则《拯救脱发趣味白皮书》大数据调查给当代年轻人们补了沉重的一刀。数据发现,在某平台买植发、护发东西的人中,80后占了38.5%,90后占了36.1%。北大、清华均在校内发起问卷调查,近5000位学生主动参与,逾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脱发严重”甚至“快秃了”。
睡眠不足、学业压力、心理压力被清华同学们评为脱发的“三大元凶”。“不是我的发际线在后退,而是我在前进。”
以我对同学们的了解,有脱发烦恼的同学们,最主要的原因是:熬夜。或者说叫 嗨夜,越到晚上越精神,严重的睡眠不足,晨昏颠倒、作息紊乱。可能是课业压力重,要赶文章赶作业赶报告;可能是明天要考试,拖延了好久没复习,今晚通个宵,啃完一本书;可能是美剧太好看,还一出就一整季,不行不行,停不下来,我要撸完这个剧;好了,该睡觉了,关灯关电脑,嗯,再刷会手机,就逛逛淘宝,刷刷微博,我去,居然有人黑我家爱豆,不能忍,骂回去......总之,睡得越来越晚,白天又有各种事情要做,睡眠的时间被压榨又压榨。
为什么睡眠开始变成了生活中的问题,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
好吧,事实上,全人类都在越睡越少。研究显示,导致睡眠变少的原因,总体来说,并不是我们起得更早了。这种变化很大程度来自于我们入睡的时间点变晚了。无论我们多累,入睡的时间点都会影响我们能熟睡多久。
我们无法入睡有时是遗传的。我们体内有一种荷尔蒙,当它在体内产生地足够多时,你就会觉得困;而如果这种荷尔蒙无法足够分泌(受褪黑素水平不足影响),就不会觉得困。这是睡眠扰乱的一种,很多种包括失眠在内的睡眠扰乱都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父母有睡眠问题的话,孩子可能从比较小的年纪开始就有睡眠扰乱的问题(有同学反应,吃了褪黑素胶囊对睡眠有帮助,我建议多晒晒太阳,对分泌褪黑素也有帮助)。
无法入睡和习惯更有关。很多研究人员都发现,好的“睡眠卫生(sleep hygiene)”对入睡至关重要,甚至能克服一些遗传的负面影响。而同样的,坏的睡眠卫生带来的影响能赶上最糟糕的失眠遗传。比如,三餐规律并保持运动能让我们更快入睡。晚饭吃得太晚或太饱都对睡眠不利——而睡眠不好则会带来体重的上升(不是下降)。研究显示,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保持睡眠时段的规律:如果你保持在同一个时间上床,而不是一天通宵不睡、一天狂睡补眠,你的睡眠质量会显著不同——前者的质量会高出太多。规律的睡眠时段也被证明和更稳定的情绪相关。
好的睡眠卫生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灯光。人类的进化让我们这个物种对周围光线的改变非常敏感。我们的眼睛里,有一些专门针对明暗变化的感光器具,它们直接影响着我们体内的昼夜节律——它们通过感受到白天与黑夜不同的光线,与大脑直接沟通,决定了我们身体的生物钟。
光是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信号——随着光线的改变,我们感受时间的经过,预测周围环境的变化,我们的身体会随着这种信号做出自动的调节。哈佛大学神经科学家Steven Lockley 说,我们进化出生物钟,就是为了预测明天。
然而,我们身体里这种天生的预测系统,持续地被破坏——这是因为,90%的电子设备屏幕散发出的一种特定的短波“蓝光”,这种“蓝光”会被我们的昼夜节律系统感知为是“白天”的光线。因此当我们对着电子设备屏幕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推迟大脑发射出“该睡觉了”的信号。
研究发现,这种光线能够让我们体内的生物钟偏差4-6个时区——你现在是否找到了你总是“活在另一个时区”的原因?实验发现,睡前读电子书的被试,比读纸质书的被试,要晚1.5个小时才分泌褪黑素(从而产生让人发困的荷尔蒙)。此外,读电子书的被试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入睡,也更晚才会醒来。——这些被试仅仅被电子书灯光照射了12分钟(想想你每晚在关了灯的小黑屋子里被手机、pad的屏幕照了多久)。
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哲学研究conscientiousness的领域长期存在一个谜题:为什么人们会无法做到那些明知道是对自己有利的事?
Utrecht University的研究员对各种拖延症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结论,包括:拖延症患者更少运动、更少吃蔬菜,因为他们的核心问题是糟糕的自制力,而运动和吃蔬菜都需要自制力。
他们还第一次研究了一种如今太过普遍的“Bedtime Procrastination”,我们常说的晚睡强迫症——有意思的是,“强迫症”这个词放在这个语境中显然是“滥用/错误”的,“睡觉拖延症”是一个更精确的名字。
你觉得很累,你知道你该睡了,但你就是无法让自己关上笔记本,无法从沙发上起来,无法去洗漱,无法放下手机。Utrecht University的一组研究院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把睡觉拖延症定义为:在没有外部原因阻碍的情况下,总是无法在预计的时间上床睡觉。这次的研究第一次把睡眠拖延症列为现代人睡眠整体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中Floor Kroese带领的研究团队调研了177名参与者,结果发现,有睡眠拖延问题的参与者,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拖延症的问题,他们的“自我调节力”相对低下(觉都睡不好,怎么学得好,控制不了体重就控制不了人生,无法安睡就无法安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自我调节力”是指一种(克服眼前的诱惑),让行为符合长期的最佳利益,符合自己最深的价值观的能力。
睡觉拖延症很独特,因为通常人们会拖延自己不想做的任务,而睡眠很少被认为是自己不想做的事。人们不愿意睡觉,是因为手上的事比睡觉更吸引人。研究指出,当人犯困的时候,意志力本来会格外低下,所以虽然第二天一早总是会后悔,觉得没有什么比睡觉更吸引人,晚上睡前还是会无法克制。
而如果你觉得,你拖延不睡并不是因为手上的事情比睡觉更吸引人,而是有其他低落、没有动力、行动缓慢的感觉,你需要更加警惕自己是否存在抑郁情绪。
我们本不愿入世,因而和人世的关系只好有时隔断才可忍受。因此,我们按时回复到未入世以前或子宫以内的生活,想重复类似这个生活的特点,如温暖、黑暗及激情的退隐。有些人还像一个球似的蜷曲着身体——和在子宫内的位置相似。我们似乎仅有三分之二属于现世,三分之一尚未诞生——弗洛伊德谈睡眠
弗洛伊德说的“我们仅有三分之二属于现世,三分之一尚未诞生”,除了文艺清新之外,是什么意思呢?
他其实是在说:我们一生中有接近1/3的时间用于睡眠。
这件事想起来有点奇怪,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当我们在睡眠中时,我们时脆弱的,至少我们没有任何行为上的防御力,而且睡眠中的我们极度没有生产力。有很多人都曾批判过睡眠的无用,富兰克林就曾说过,“在坟墓中你将有足够的时间入睡”。一度,很多研究睡眠的科学家也认为,睡眠除了治愈“困意”之外毫无作用。
当然,目前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睡眠扰乱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神经组织退化的疾病(认知功能受损)、心脏病、高血压、抑郁症等。也就是说, 睡眠对我们认知神经的调节、血管压力的调节、情绪和压力调节都起作用。
另外有两个实验显示**,梦对记忆有着重大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记得一天中发生的所有事,我们在梦中会把事件的重要细节分割出来、单独储存,这就是梦对记忆的筛选作用**。此外,在梦中我们会回放白天的经历,处理、学习和提取出意义。白天我们学过的东西,睡一觉第二天起来会理解地更好。
睡眠还对维持大脑基本功能运转有重要作用。睡眠扰乱与多种认知疾病相关,比如痴呆和精神分裂。
睡眠不好会变丑是真的,睡眠不好会变笨是真的,各位仙子仙女们,为了聪明又漂亮,晚上还是不要修仙了。
References:
Kroese F, Ridder D, Evers C, Adriaanse M.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Introducing a New Area of Procrastin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4.
Wagner, U., Gais, S., Haider, H., Verleger, R., & Born, J. (2004). Sleep inspires insight. Nature, 427(6972), 352-355.
Wamsley, E. J., & Stickgold, R. (2011). Memory, sleep, and dreaming: Experiencing consolidation. Sleep medicine clinics, 6(1), 97-108.
Stickgold, R., Malia, A., Maguire, D., Roddenberry, D., & O'Connor, M. (2000). Replaying the game: hypnagogic images in normals and amnesics. Science, 290(5490), 350-353.
Gottlieb, D. J., Hek, K., Chen, T. H., Watson, N. F., Eiriksdottir, G., Byrne, E. M., ... & Medici, M. (2014). Novel loci associated with usual sleep duration: the CHARGE Consortium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Molecular psychiatry.
Chang, A. M., Aeschbach, D., Duffy, J. F., & Czeisler, C. A. (2015). Evening use of light-emitting eReaders negatively affects sleep, circadian timing, and next-morning alertnes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 1232-1237.
Panda, S., Nayak, S. K., Campo, B., Walker, J. R., Hogenesch, J. B., & Jegla, T. (2005). Illumination of the melanopsin signaling pathway. Science, 307(5709), 600-604.
7-1 不能碰的“聪明药”
这一周的的主题我们学习了意识,我们也知道意识会受到药物的影响,一些药物可以使人进入某种特定的意识状态,使人从清醒状态进入恍惚状态。一般来说,这些药物可以分为镇静剂、兴奋剂和致幻剂。
镇静剂是指可以降低神经系统活力的药物,如酒精,鸦片等,酒精麻痹神经,鸦片消除疼痛;兴奋剂是可以增加神经系统兴奋水平的药物,有的还可以引起快感和自信的感觉,如安非他命,利他林、可卡因、尼古丁等;致幻剂是可以使人产生幻觉的药物,同时还可以使人放松,产生快感,常见的致幻剂有大麻、摇头丸、笑气等。
写到这你可能已经警觉了,以上提到的药物都具有成瘾性,在我国大部分被归为毒品。Drugs,药物,或者,毒品,中间的界限没有那么分明。有人说,这些离我们学生群体、本分人太远了,好吧,就算你没有小猪佩奇,就算你不是社会人,在你的身边依然会存在这些药物的威胁,甚至,是你主动靠近了危险。
一个你可能经历过的场景:在高中累死累活考上了大学,以为真的如高中老师所说的“考上大学你们就轻松了”,结果发现大学里学习节奏还是能变得很紧凑。好不容易习惯了一周300页Reading加一篇读书报告一篇实验报告的节奏,偶尔还能作大死地high个通宵第二天顶着大黑眼圈赶早上8点的课顺手赶在deadline前发个作业邮件,但一碰到没上多久就考个试的,心里还是有点虚的。什么浓缩黑咖啡,什么红牛Monster,真的是一瓶瓶的灌……
再看看一些学霸学神,轻松carry各种课,一篇Paper写完还神采奕奕,跟靠着功能饮料刷通宵的行尸走肉简直天壤之别。有一天你的一个同学实在看不下去了,把你拉到角落悄悄塞了一个小药丸,告诉你,这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心大的你没想太多就一口吞了下去,这一天,你整整刷了两本书写完了一篇10页的实验报告,丝毫没有倦怠。
这不是美剧情节,是在很多国外大学甚至国内学校里会出现的情况。那个小药丸,就是风靡北美,学霸们口口相传的聪明药,Adderall(阿得拉)或者Ritalin(利他林)。
所以,有着聪明药之称Adderall/Ritalin到底是什么?
从医学上来讲,Adderall是一种安非他命。
安非他命的诞生之路便富有戏剧性,最早的时候它只是一种传统中草药——麻黄。麻黄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数千年来一直被当做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的奇药。随后,仰慕中国传统医学的日本化学家长井长义,于1885年从中提纯出麻黄碱。
麻黄碱一诞生就吸引了众多化学家,沉迷于麻黄碱的衍生物合成中不可自拔。
美国化学家Gordon Alles就是其一,因为长期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都收效甚微,他决定冒个险。
1929****年,他将自己当做小白鼠,从一堆化合物中认真挑选了一款最有前途的衍生物,给自己来了一针。
仿佛修了仙,他一整天都处于亢奋、满脑子天马行空的状态,顿时醒悟,自己竟无意抽中了“上帝的馈赠”。
苯丙胺(安非他命)
这款名为安非他命的药物一经销售,顿时风靡全球。嗜睡症患者用它保持清醒,抑郁症患者则靠它开心一整天。考前的学生们靠它连战几轮复习,司机们靠着它在道路上连夜飞驰。二战浴血的战士们也忍不住来上一口,顿时满血重生再战一场。
以上是安非他命的由来,可以看出从一开始就被当成“黑魔法药水”一样的存在。
阿得拉作为安非他命的一种,于1996年首次面市,它和利他林等处方药一样,主要用于治疗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对,就是那个你见十个很聪明的人九个都会告诉你他有的ADHD。
虽然这货在美帝是一个处方药,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药并不难获得,基本上你只要去医院跟医生说你有些注意力难以集中,在稍微表现一下,十有八九医生会判定你有ADHD注意力分散症,从而开给你Adderall或者Ritalin。这也便是为什么会有名校学子前赴后继的嗑药成风。
我很喜欢的一部美剧《硅谷》里的内容,一个天才少年程序员需要靠阿德拉提精神
在2012年温哥华的Pediatric Academic Society的年会上,就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是关于调查616名美帝常青藤学校的学生对Adderall的嗑药情况。调查员惊奇的发现曾经使用过此种药物的美国大学生人数居然达到了18%。乍听之下这数字好像也没啥,可在对比一下日常坚持规律运动的美国大学生数量也仅不过只有16%之后就发现现象好像还是有些严重的。
在这接近接受调查的全美常青藤顶尖学子五分之一的群体中,69%的人嗑药是为了写paper,66%是为了准备考试,而也有27%的人是考前吃了来提高自己发挥水平。即使是在非北美顶尖大学,比如前30之后的大学和一些高中,嗑药的现象也不少见。就仿佛大家相信磕了药就可以让智商在短时间内指数上升,然后拿个好成绩回家吃鸡。
所以,嗑药真的没问题?
虽然Adderall/Ritalin可以让人注意力集中,保持亢奋状态。然而,“所有命运馈赠得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得到一些,总是要付出一些的……等药效过后,疲劳,困乏,萎靡这些轻微的副作用还是很常见的,当然也有人可能用力过猛,接下来的几天神智不清,无法下床。
然而,即使如此,也有不少学生愿意铤而走险——毕竟在床上躺尸两天换一个GPA 4.0的事情,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做的。慢慢地,由于使用范围广泛,不少学生也因为“嗑药”拿到了满意的GPA, Adderall/Ritalin在美国高中大学圈也便有了“聪明药”的称号。
事实上,Adderall并不会让你变聪明。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Adderall很可能就根本是一个安慰剂。那些嗑药的人从来就没有变“聪明”,只是自己以为自己变“聪明”了。
宾大的研究团队(调查了47个20多岁的学生,给他们服用了真正的Adderall与假冒的Adderall (外形与Adderall相同但并没有任何疗效的药片)。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们在记忆力,智商,理解能力上几乎呈现了一模一样的数据。然而,与那些没有服用“真假”Adderall的学生相比,服用过药片的学生总是认真的说:“与服用之前相比,我感觉棒多了。”研究员施瓦茨表示与其说Adderall是一剂“聪明药”,不如说这是一种“安慰药”——在任一可以体现学生智力提升的指标上,Adderall 并没有任何作为,但因为业界传说,小道消息等,服用Adderall的学生误认为自己成功变身超级赛亚人,面对期末考试大魔王一通乱揍,最终成功抱得满意GPA。
当然,Adderall的确是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的,这也是为什么Adderall一直被用作是治疗多动症的药物。“Adderall释放了使人感到愉悦的多巴胺,刺激了人脑的回报机制,让人能够持续感到兴奋。”施瓦茨继续写道,“我当然可以不在学习时服用Adderall,只是Adderall让我感觉学习是一件很带感的事情。”所以说,往好的方面想,不带副作用的Adderall只是一种超强版的颗粒装红牛。
不仅如此,Adderall/Ritalin还可能会让你变傻
Adderall/Ritalin 在提高注意力方面的确有所帮助,否则也不会得到那么多学生的青睐。但是,这种药物的副作用也非常大,据一项研究数据显示,Adderall这种药物的上瘾程度和生理伤害甚至是高于摇头丸的,而且由于它的成分中含有甲基安非他命,有些绝命毒师看多的人估计还拿它提炼冰毒,听起来好像有点小怕怕呢。 所以,从某些方面看,Adderall也可以算是诱导性毒品的一种,磕习惯之后估计真的可能会上瘾,毕竟那种变身学术大魔王的刺激感还是蛮棒的。
而且,磕了药之后会长期处于一种高亢奋状态,睡觉什么的完全就是不存在的事。磕high之后真的就只想学习,而在学习过后药效却没有过的时候,对不起,你会陷入一种偏执的状态,开始对一切事物都要追根究底,甚至很容易陷入一种抑郁、焦虑的状态,最后说不定就开始质疑人生了……
而且,就真有不信邪的做出了研究数据,表示长期滥用Adderall会损害人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有人反应,使用了Adderall之后会出现极度疲乏以及肌肉疼痛的症状。血压和心跳水平会出现异常、胸闷气短,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可现实是,嗑药在美国大学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在某些对于药物管制不严格的州更是如此。而且对于一个提前做了功课,知道如何表现出ADHD症状的成年人来说,想要得到Adderall/Ritalin处方一点也不难,比刷个什么SAT拿个什么GPA 4.0要简单不知道多少。而且,因为多动症无法治愈,只能控制,所以只要有处方,医生就会一直给学生开这个药,这也就是说,你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吃多久就吃多久。
在国外大学校园里流传着三选二,五选三的言论,就是“Social,Study,Sleep”三个里面只能选两个,或者“Social,Study,Sleep,Sports,Sex“五个里面只能选三个。于是,什么都想要的人们便想出了这种,看似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吧,当然,说白了,就是用身体换成绩和精彩生活。
那么,是三选二,五选三,或者,三选三,五选五?
在国内的我们其实也面临这样的状况,有人可能要说我们没有途径接触到这些药物,在一些贴吧,校园论坛里,一些qq群,微信群里,已经出现了关于“聪明药”的交易了,渠道,产业链条也已成型。
一个成年人应当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选择了眼前的,也必须要为眼前的选择负责。
作为老师,我要表明我的态度:我不支持任何服用药物的方式来学习。
网上有句话,“我抽烟喝酒纹身说脏话,但我知道我是好女孩”,我理解是一个青春期想要彰显个性的女孩子的宣言,抽烟、喝酒、纹身、说脏话,也许不好看,都还是鲜活生活的一部分。只是,drugs,可能把你拖入一个深渊,你说我最开始真的是为了学习啊,那个时候命运是不会听你的辩驳的。
爱生活吧,珍爱自己,远离drugs。
参考文献;
Karen L. Cropsey, Samantha Schiavon, Peter S. Hendricks, Morgan Froelich, Iga Lentowicz, Rachel Fargason, Mixed-amphetamine salts expectanci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stimulant induced cognitive enhancement a placebo effect?, In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Volume 178, 2017, Pages 302-309, ISSN 0376-8716
第七周小测验
1.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研究发现,若在(快速眼动阶段)时将人唤醒,大部分的人都说他正在做梦。
2.考试时面对并集中注意于试卷所得到的意识,即(焦点意识)。
3.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时,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只知道老师在讲课,但是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这种意识状态属于(白日梦状态)。
4.个体自动地压抑或抑制一些痛苦的记忆以及性和攻击的冲动,并将它们拒绝于意识之外,弗洛伊德认为这被压抑到(潜意识)中。
5.一般而言,最为生动的梦发生在睡眠的(REM阶段)。
6.(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7.随着年龄增长,人类个体的快速眼动睡眠(REM)量(越来越少)。
8.易受催眠的人(A.喜欢幻想B.容易集中精神不容易分心C.能够分离出不愉快的记忆D.愿意与催眠师配合)。
9.下列哪些意识状态属于正常的意识状态(B.白日梦D.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