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企业的照相机
- 在会计眼中,企业都在忙些什么?
- 流动资产包含哪些项目?
- 非流动资产包含哪些项目?
- 孤立的资产怎么组成鲜活的企业?
- 资产如何计价?
- 历史成本有哪些含义?
- 哪些概念容易与资产混淆?
- 有多少负债要还?
- 股东都有些什么权益?
- 资产负债表透露了什么信息?
在会计眼中,企业都在忙些什么?
财务分析的素材是什么?当然是财务报表。你可能也知道,一般来说,公司需要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财务报表。但不知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几乎所有国家都要求企业做三张报表,而且都是这三张财务报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干什么的?只有搞清楚财务报表为什么存在,才能回答上述问题。
人们之所以做财务报表,是希望用它来描述一家企业的经济活动。那么,一家企业都会从事哪些经济活动呢?
首先是经营活动。什么叫经营活动?比如说一家企业需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回收货款,这些企业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就叫经营活动。
一般公司所从事的第二件事叫投资活动。什么是投资活动?如果一家企业想到一个新的地区去开展业务,想进入一个新的业务领域,或者想设计生产出一个新产品,都需要进行投资。
第三件事叫融资活动。在经营和投资的过程当中,只要这家公司缺钱了,它就必须到银行去借钱,或者找别人来投资自己,这就叫融资活动。
虽然一家企业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每天可能会产生很多的交易,一年甚至会达成成千上万项交易,但是在会计看来,企业一辈子其实只做了三件事:经营、投资和融资。
那么,这些事情在企业里是如何发生的?让我们来设想一下。
就在刚才,我注册了一家自己的公司。任何公司都是从一笔钱开始的,所以我的公司现在除了钱之外什么都没有。但是我显然不能把这些钱一直摆在案子上供着,我得最大化地利用这笔钱,让它们生出更多的钱来。于是,我买了地,盖了厂房,进口了设备,准备好了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还招聘了工人…… 总之,我开了一家工厂,并为生产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我希望能尽快生产出产品,并把它们卖掉来赚钱。
首先,设立公司的时候,公司的所有者或者说股东把钱投放到公司来;同时,作为存续经营的企业,我们还有可能去银行借钱。因此,我们便经历了一个融资的过程。
接下来,要怎么利用这笔钱呢?我去盖厂房、买设备,还招聘了工人,等到企业发展壮大之后,我还有可能用这笔钱投资别的公司,去参股、去跟别人组建合资企业,或者建一家子公司。这就叫投资活动。
那我们每天都在做的是什么事呢?我们每天都需要采购原材料、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回收货款…… 这些事天天都在进行,这些活动便是经营活动。
所以说,无论是什么行业的企业,无论它从事什么业务,无论它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可以把它的日常经济活动抽象成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从现金开始又回到现金的循环过程中,企业的三项活动 —— 经营、投资、融资 —— 也在循环往复。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企业就这样一天天地经营、投资、融资。可大家仿佛忘记了,赚钱才是一家企业的根本目的,只有在上述过程中不断赚钱,企业才能够发展壮大。所以说,在现代商业社会,卖掉产品并不意味着马上能拿到钱,很多时候,我们只不过是拿到了一个收款的权利。我们必须把这些应收账款收回来才算是真正赚到钱,然后我们就可以给银行还债、给股东分红,等等。
除了赚钱以外,经营企业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证股东投入的本金不会遭到任何损失。我们必须要知道,本金现在都成了什么,它们现在的价值如何,是不是还保持着原来的价值。因此,我们
就需要有一张能描述这些问题的财务报表,这张财务报表就是资产负债表,如表 1 所示。
>>>表 1 资产负债表 (单位:百万元)
流动资产包含哪些项目?
表 1 是一张完整的资产负债表。这张表被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说了一件事 —— 资产,右边说了两件事 —— 负债及股东权益。
左边的第一项是货币资金。什么是货币资金?说白了就是钱。不管是放在银行里的钱,还是放在公司的钱,都是企业的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Cash):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个项目的期末余额,具有专门用途的货币资金不包括在内。
第二个项目叫作应收账款。为什么会有应收账款?在销售产品的时候,时常有卖掉产品却收不到钱的情况发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因为买方说不能马上付钱给卖方,而卖方又不想失去这个客户,所以愿意承担风险,让买方延迟付款。也有可能是因为同类产品的售卖者很多,为了和别人竞争,卖方必须向买方承诺一些优惠条件。总之,在这种情况下,卖方便获得了收款的权利,这种收款的权利就叫作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
还有一种特殊的应收款,叫作其他应收款。比如说,小张的好朋友小红的公司临时周转不开,小红就向小张借了 100 万元,并承诺两周之后把钱还给小张。这笔钱显然不是一项投资,或者说不是一项对外的贷款,因为小张没有向小红收取任何利息;但小张又必须在两周之后收回向小红的借款,所以说这笔钱也是一笔应收款。这种类型的应收款跟一般的应收账款是不一样的,它不是销售产品所得,所以是 “其他应收款”。
实际上,在另一种情况下,也会产生其他应收款。比如员工出差时向公司借的备用金,在员工用出差过程中产生的票据报销之前,在公司的账面上也是 “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收款(Other Receivables):企业除存出保证金(如租房子时交付的未来将退回的保证金、押金等)、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代位追偿款、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分保合同准备金、长期应收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
看上去,其他应收款似乎是一个不怎么重要的项目,因为出差的备用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几十亿元这么多。但是在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公司的其他应收款高达几十亿元。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这个企业可能跟它的关联方进行了一些交易,关联方把这些资金 “借” 走了,而被 “借” 走的钱就体现在其他应收款里。
可是,这可不像是小红问小张借了 100 万元,两周后就还给小张,这里所谓的 “借” 事实上是一种 “拿”,是占用。因此,这笔钱又被称为 “占用资金”。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预付账款是怎么产生的。
产生应收账款,是因为卖方出售产品的时候,客户不能马上支付货款。可在有的情况下,比如说货品相当紧缺,卖方可能会要求买方预付一笔定金,甚至要求买方预付所有的货款;而买方也想要切切实实地把东西握在手里,因而也愿意提前把钱付给卖方。这样就产生了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能带来什么?它带来了一种向卖方收货的权利 —— 预付账款相当于是暂存在卖方处的,只要买方没有获得产品,就都具有这笔预付账款的所有权。因此,预付账款也是一项重要的资产。
预付账款(Prepaid Accounts):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
接下来我们看看存货。生产产品所需的 “原材料”、生产出来的 “产成品”,以及尚且处在生产过程中的没有完工的 “在产品”,都是存货。
在产品(Work in Process):正在加工,尚未完成的产品。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在产品包括正在加工的产品和准备进一步
加工的半成品,狭义的在产品仅指正在加工的产品。
产成品(Finished Goods):企业已经完成全部征税过程并已验收入库合乎标准规格和技术条件,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者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
存货(Inventory):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资产负债表中的下一项是 “待摊费用”。
比如说,小张的公司购买了价值 6 万元的办公用品,这批办公用品足够小张的公司使用 6 个月的时间。这批等待使用的办公用品是资产还是费用?
其实,资产和费用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得花钱。但如果这笔钱可以换来一个对将来有用的东西,那它就是资产。如果这笔钱花完就完了,那它就是费用。而这 6 万元换来了一批能使用 6 个月的办公用品,所以这是一项对未来有用的支出,它符合资产的一般概念,所以它是一项资产。
但这批办公用品无疑会在 6 个月之内用光,这 6 万元最终将会变成小张公司这 6 个月的办公费用。它最初的确是一笔资产,但随着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时间的流逝,它最终变成了一笔费用,这就叫待摊费用。比如预付的房租、预付的广告费用,甚至开办一家企业所需要的开办费,都是待摊费用。[1]
上面说的是待摊费用的概念。很容易想象,如果待摊费用的有效期比一年时间短,那么无论是把相关的支出先列入待摊费用,再每个月逐步变成费用,还是直接把相关支出列入费用,在年末来看最终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因此,现行的会计准则只将有效期长于一年的待摊费用列入待摊费用,并且要在前面加上 “长期” 两个字,即将其称为 “长期待摊费用”;而将有效期少于一年的待摊费用直接记入相关的费用项目。
刚才所介绍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存货都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各项流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是按照它们各自转换为现金的速度来排序的。
货币资金为什么被排在第一位?因为货币资金本来就是钱,它不用变就已经是钱了。应收账款只要能收回来就能变成钱,所以它排在第二位。存货需要先把它变成应收账款,然后才能变成现金,所以它一定排在应收账款之后。所以说,这些资产都是按照它们变为现金的速度来排列的。
其实,流动资产总能很快地完成 “从现金开始又回到现金” 的过程。但资产中还有另外一样,即非流动资产,它要完成这个过程则需要一段漫长的时光。
比如说设备,它虽然也能在生产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但它要经过无数次的生产过程,直至最后将自己消耗殆尽,才能完全变成现金。因此,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差异就在于是否能在一个循环之内就将自己完全变为现金。
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企业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
非流动资产(Non-current Assets):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
[1]《企业会计准则 2007 年版》提到的办公用品被归入 “周转材料” 一项。
非流动资产包含哪些项目?
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长期投资包括什么呢?本来,长期投资可以包括很多情形,比如参股别的公司,小张持有股权;组建一家子公司,小张持有这家子公司的股权;又或者持有债券…… 只要是长期持有的股权和债权,都算是小张的长期投资。但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 ——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18)实施后,债权性质的投资被列入了金融资产,股权投资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所进行的不具有控制权,也不能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也被列入金融资产。所以在现行会计准则下,长期投资只包括对被投资企业拥有控制权、共同控制权或能够施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Long-term Investments):包括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者与合营单位共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者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
固定资产是什么?设备、厂房、汽车、电脑,这些可能都是固定资产。那么,一个用了 5 年的杯子,也算是固定资产吗?
其实,谁也不会觉得一个杯子就是固定资产,因为它实在值不了多少钱。所以固定资产不仅需要满足使用时间长这一条件,它还需要具有较高的价值。
固定资产(Fixed Assets),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固定资产会逐渐损耗,其价值也会随着损耗逐渐降低。因此,会计在记账的时候,还需要不断描述这个损耗的量,即折旧。那么又有人要问了,当土地是固定资产时,那土地要怎么折旧呢?
事实上,土地不会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而变得破旧不堪,相反,它可能还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增值,因此,对于土地而言,是不会有折旧这一说的。
固定资产折旧(Depreciation):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
那么,无形资产又是什么呢?提起无形资产,大家很容易想到专利权、专有技术、版权、商标权、商誉等。另外在中国,我们还拥有另一项无形资产 —— 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Land Usage Rights):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中国呢?因为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企业和个人是可以拥有土地的所有权的,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就不是无形资产,而是固定资产。而在中国,由于企业和个人都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只能拥有使用权,所以土地使用权就变成了一项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 and Other Assets):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本科目核算企业持有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当然,非流动资产中还包括上面提到的 “长期待摊费用”。
以上这些就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欲知这些资产将如何组成一家鲜活的企业,且听下回分解。
孤立的资产怎么组成鲜活的企业?
上述这些资产项目看似各自孤立,那它们要怎样组合才能组成一家鲜活的企业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小张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家企业的固定资产值最高,已经达到了 54 亿元;排在第二位的是应收账款,数额近 12 亿元。如果一家企业金额最大的资产是固定资产,排在第二位的是应收账款,那它应该是一家怎样的企业呢?
一方面,固定资产多说明这家公司可能是制造业企业,而且还是一家资金密集型的制造企业。另一方面,小张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允许客户暂缓支付货款,因此,小张的公司应该正面临着一定压力。在大多数的竞争性制造业企业当中,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状态。
那么,一家服务型企业的资产结构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呢?
小张的朋友小红经营了一家设计公司。有人说,无形资产一定是设计公司最值钱的资产了,因为设计公司的品牌、技术和商誉都可以为它增色不少。但小红的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设计公司,既没有品牌、没有商誉,也没有专利权。
又有人说,那小红公司最值钱的大概就是人了。可问题在于,人应该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中的哪项资产呢?哪家公司会把设计师若干名、总经理若干名写在财务报表里呢?如果真要算,似乎也只能被算在 “其他资产” 这一项里。其实,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不归企业所有,因此都不能算是企业的资产。即使是这家公司的股东也不归企业所有,而且真实的情况正恰恰相反 —— 企业归股东所有。
那么,人有没有可能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真的变成了企业的 “资产” 呢?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回,美国一家棒球俱乐部的球员们一起罢工,希望以此要挟老板为自己涨工资。这个俱乐部的老板就拿出报表给球员们看,还说俱乐部正面临全面亏损,如果要给球员涨工资,俱乐部就开不下去了,球员就要失业了。可老板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球员里面有会计学得特别好的,他们马上就发现,这报表做得有问题。原来,这家俱乐部刚刚用 1 亿美元与当家球星签了 3 年的协议,这 1 亿美元应该记入 “长期待摊费用”,而球队把这 1 亿美元全部记入了当年的费用,从而导致当年亏损。因此,老板说球队即将破产的谎言自然就被揭穿了。于是,这位老板不得不乖乖地给他的球员们涨了工资。我们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人真的变成了一个资产项目。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农业活动,小黄就开了一家养鸡场。养鸡场最重要的资产当然是鸡,这是一种生物资产,可资产负债表不会专门为小黄的养鸡场开辟一个叫 “鸡” 的项目,那鸡在资产负债表上是如何体现的呢?
有人说,对于养鸡场来说,鸡是产品,所以应该归到存货这一项里;也有人说,如果是蛋鸡就不算是养鸡场的产品,只能是生产产品鸡蛋的 “设备”,算是养鸡场的固定资产,确切地说叫作 “生产性生物资产”。所以一般情况下,会计们把公鸡记入存货,而把母鸡归入生产性生物资产(属于固定资产)这一项。但对于一家养鸡场来说,用来给母鸡配种的公鸡也应该被记入生产性生物资产。
生物资产(BiologicalAssets):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除了金融行业之外,所有行业的报表格式是完全一样的,但是这个完全一样的格式却展现着各不相同的企业。这些企业的结构是完全不同的,每项资产的内涵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些资产组合之后,就会成为一家鲜活的企业,它会告诉你这家企业的状态和特征,这就是资产的结构和它所透露出的信息。
资产如何计价?
为了确定资产的价值,我们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地:究竟应该用当时购买资产的成本还是资产现在的市场价格来记录资产的价值呢?它们哪个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资产的价值呢?
你也许认为,这个资产在市场上的售价是目前最真实的价值。这种看法确实没错,但具体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
举个例子。有人要出售一台用了 5 年的设备,但由于市场上没有一模一样的设备出售,所以要找到这个设备目前的市场价格是不可能的。这个人说,“没关系,我可以找一台新的设备,将它的市场价格打折,就是这台用了 5 年的设备的市场价格”。但这样做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打几折合适?有人可能说,我们应该打 1 折,有的人则说,我们应该打 9 折,这两个答案的价格可是相差好几倍。
现在的市场价格的确是资产在市场上的当前价格,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 不客观。会计是一个谨慎、保守的职业,会计都喜欢客观,对于购买资产时花了多少钱是一清二楚的,所以会计们习惯将原来购买资产的价格当作这个资产的价值。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而言,在计价体系上,大家都选择了差不多的做法。会计们把当时为购买这个资产所支付的金额叫作 “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 / 原始成本 / 实际成本(Historical Cost):资产在其取得时为它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负债在正常经营活动中为交换而收到的或为偿付将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这么做的 bug(缺陷,疏漏)所在:当市场波动时,历史成本却没有办法体现出资产的变化。
对此,会计们提出并贯彻了这样一个解决方案:如果这个资产升值,就当作没看见;如果资产的价值减小了,就把这个减值记下来。
因为资产计价体系是一个历史成本的体系,一定要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扣除这个资产的减值。
很明显,资产的当前市场价格是更能表现资产的真实价值的,但是因为很难为这个资产的当前市场价格找到一个客观的标准和依据,会计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历史成本。
那么,有没有哪个资产的当前价格是特别客观的?只要一提起它,所有人都会报出同一个价格?
其实,还真有这样的东西存在。比如说股票,它的市场价是多少,全世界人民都看得到。不仅是股票,所有的金融资产都有一个当前的客观价格。因为存在一个非常活跃的金融市场,所以它们的市场价格非常容易达成共识。
金融资产(Financial Assets):包括企业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如企业的外埠存款、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汇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等)、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其他应收款、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
对于这种资产,就不能采用次优的历史成本,而应采用当前的市场价格来计价了。与历史成本相对的,用当前的市场价格来计价的,会计们把它称作 “公允价值”。如果一个东西的市场价格全世界都看得到,没有任何争议,它就可以用公允价值来计价。
公允价值 / 公允市价 / 公允价格(Fair Value):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除金融资产外,房地产也具有这种特征,因为房地产的交易也非常活跃,这使得它们的市场价格比较客观、透明。但只有一种房地产被允许按照公允价值计算,那就是投资性房地产,即用作出租或出售使用的房地产,企业自己的办公楼、厂房等房地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也就是说,除了金融资产与房地产之外,大多数资产都是按照历史成本来计价的。
历史成本有哪些含义?
历史成本这四个字非常简单,但别因为它简单就瞧不起它。对一家企业来说,能否正确理解这个概念非常重要。
上市公司 A 因为连年亏损,大股东准备出售该公司的股权。这个时候,恰巧公司 B 想要收购它,于是公司 B 需要全方位地了解公司 A 的资产。
公司 A 的报表上有一项金额为 6 亿元的资产。这家公司解释说,它们旗下有一家采用 “林浆纸一体化” 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造纸企业,就是自己种树,自己生产纸浆,最后再把纸浆造成纸。
种树需要在什么地方花钱呢?首先要有地,然后要买树苗,还需要进行后期维护,在这些支出中,买地的金额无疑最为庞大。
事实上,中国政府是很支持这种投资项目的,政府经常将这些地块无偿划拨给企业。那你一定会非常奇怪,如果只是买树苗和后期维护的花费,6 亿元到底会种出多少树来?
事后,这个财务总监坦白说,种树其实只花了 3000 万元,其他 5.7 亿元都是虚增资产。
如果收购方收购一家公司,却没发现这家公司的资产中有 5.7 亿元是虚增资产,那会造成什么后果?毫无疑问,收购方会白给人家 5.7 亿元。
其实,要发现这 5.7 亿元的虚增资产一点也不难,如果你对历史成本的概念足够了解,就会发现 6 亿这个数字非常可疑。因为按照历史成本的原则,只有花了的钱才能记在账上。这是历史成本的第一层含义。
还有一个例子。一家公司把自己的一项资产卖出去了,过了一个星期,它又把这项资产买回来了。这家公司的老板可没有笨到给自己找麻烦,他显然另有目的。
这是因为,在历史成本计价体系之下,只要没有新的交易发生,资产的价值只能减少不能增加(按照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除外),而这家企业重新买回已经卖掉的资产,就可以按照买回交易中的价格重新记录资产的价值。可见,在历史成本的计价体系下,增加资产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发生一个新的交易,这是历史成本原则的第二层含义。
哪些概念容易与资产混淆?
资产的概念哪有那么容易搞定,资产和财产物资是同一个概念吗?资产和费用又有什么关系?让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财产物资,财产物资和资产可是大有不同。
财产物资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有些资产项目却不是实实在在的 “东西”,比如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它们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物品,不是财产物资,但却仍然被当作资产。实际上,它们体现了一种权利 —— 可以向客户收回货款的权利、向供应商讨回产品的权利。
有人说,虽然资产不一定都是财产物资,但是财产物资应该都是资产吧,因为设备、厂房、存货这样的财产物资分明都是资产。其实不然,有的东西的确是财产物资,但却不是财务报表上的资产。
比如说,陆玲的公司租了一整层的办公楼,办公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却不能体现在陆玲公司的财务报表上,因为办公楼是陆玲公司租用的,不归陆玲公司所有。又比如说,陆玲的公司为别人代销某类产品,这些产品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也不能算是陆玲公司的资产,因为陆玲只是代销者,而不是这些产品的所有者。
因此,资产和财产物资之间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费用和资产虽然看起来完全不同,但其实也是需要重点区分的概念。
固定资产无疑是一项资产,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它会不断被磨损,这个磨损的量就是折旧,也就是经营过程中的一种费用(或者成本)。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等也都有类似的情况。
因此,我们今天说的资产其实就是明天的费用,在很多情况下,资产和费用只存在时间概念上的不同。
有多少负债要还?
在了解了资产之后,我们可以来看看资产负债表的右边了。资产负债表的右边有两大项,一项是负债,一项是股东权益。
负债(Liability):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公司、企业的现有债务,这种债务需要企业在将来以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加以清偿,从而引起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
说起负债,银行贷款是一种负债。银行贷款分为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两种,一年内(含一年)要偿还的是短期借款,一年以后要偿还的才是长期借款。
短期借款(Short-term Borrowing):企业用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或为抵偿某项债务而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外单位借入的、还款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一个经营周期内的各种借款。
长期借款(Long-term Loans Payable):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借款。
应付账款也是一种负债,是我们欠供应商的货款。如果买方向卖方购买商品时不能及时打款,那卖方就多了一笔应收账款,而买方就多了一笔应付账款。对于买方而言,这笔钱就是一笔负债。
另外,负债中还包含一项其他应付款。比如小红的公司由于周转不灵,向小张的公司借款 100 万元。对于小张的公司来说,这 100 万元是其他应收款;而对于小红的公司来讲,这笔钱就叫其他应付款,是一笔负债。
应付账款(Accounts Payable):企业因购买材料、物资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应该付给供货单位的账款。
其他应付款(Other Payables):企业在商品交易业务以外发生的应付和暂收款项。指企业除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利润等以外的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款项。
如果买方向供应商付出一笔预付账款,供应商就因而肩负着必须给买家发货的责任。这也是一笔负债,叫作 “预收账款”。
预收账款(Deposit Received):买卖双方协议商定,由购货方预先支付一部分货款给供应方而发生的一项负债。
我们看到,资产负债表中还有一个负债项目 ——“其他”。其实,并不是真的有一个负债项目叫 “其他”,而是为了简化,把一些项目合并在一起,统称为 “其他”。这里面包含什么?让我们先想想,企业除了会欠银行、供应商和客户的钱,还会欠谁的钱?
首先是员工,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欠员工的钱。大部分的企业都是在下个月支付上个月的工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比如说,小张的公司在每个月的 3 日向员工支付上个月的工资,但是在上个月月底的时候,会计就要做报表了,在会计做报表的时间点,小张的公司还没有为员工支付工资,但员工已经为小张的公司工作一个月了,所以这时候小张的公司就产生了一笔要给员工支付工资的负债,即 “应付工资”。当然这笔负债很快就会被支付掉,但在会计做报表的时候,这笔负债是存在的。
除此之外,所有公司还会欠税务局的钱,欠款原因与欠付员工工资的原因相同。即大部分公司都是在下个月向税务局缴纳上个月的税款,那么在上个月月底会计做报表的时候,就出现了企业已经发生经营行为却未向税务局缴税的情况。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就又多了一笔负债,即 “应交税金”。
以上各项负债统称为 “流动负债”,是几乎每个公司都必须面临的。流动负债是指企业在一年之内(含一年)必须支付的负债。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非流动负债。
除了上文中提到过的长期借款之外,还有什么样的负债是长期负债呢?应付债券就是一种长期负债。但我们会发现,很多中国企业的应付债券都是零。因为在中国,发行企业债券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情况,只有那些发行了债券的公司的应付债券才不会是零。
应付债券(Bond Payable):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对外发行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借款性质的书面证明,是一种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书面承诺。
在应付债券下面,还有一项负债,叫作 “长期应付款”。一般情况下,长期应付款会跟一种交易有关,比如说租赁。
在会计看来,租赁分为两种,即经营性租赁和融资性租赁。如果租赁期限比较长、涉及的金额比较大,那这种租赁就属于融资性租赁;反之,则是经营性租赁。
如果是经营性租赁,则承租者未购买租赁物,只需向出租者支付租金即可。相应的,租入的资产不属于承租方,不在承租方的报表上出现,未来将要支付的租金也只需在支付时记入相应的费用。
但融资性租赁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会计看来,进行融资性租赁的企业其实是在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一项资产,所谓的租金就是分期付款的款项。相应的,租入的资产被认为是承租方的资产,因此可以出现在报表上,未来将要支付的租金的总额也要在签署租赁合约时记入负债,这就是长期应付款。
综上所述,经营性租赁是一种表外业务,即相应的资产和负债都不出现在报表上,而融资性租赁则是一种表内业务。
长期应付款(Long-term Payable):企业除了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长期负债,包括应付引进设备款、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等。
以上几项被统称为非流动负债,与流动负债相对,具体是指那些一年之后才要偿还的负债。
流动负债(Current Liabilities):在一份资产负债表中,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合计。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暂收应付款项、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非流动负债(Non-current Liabilities):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非流动负债的主要项目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等。
股东都有些什么权益?
因为股东是不能够随意撤资的,所以对公司来说,股东权益可以说是一个永远都不需要偿还的项目。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股东权益是怎么回事儿。
股东权益又叫所有者权益,一般来说,有限责任公司习惯叫所有者权益,股份有限公司习惯叫股东权益。方便起见,本书统一使用股东权益。
在表 1 的资产负债表中,在股东权益里一共有四个项目,分别是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股东权益(Shareholder's Equity):公司总资产中扣除负债所余下的部分,也称为净资产。股东权益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了公司的自有资本。
股东投资一家公司,往往有两种方式:其一,股东拿出一笔钱(或其他资产)放到公司,算作对这家公司的投资;其二,公司所赚的钱本应归股东所有,但股东把这笔钱留在公司里,也算作一笔投资。那么,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个项目里,哪个是从公司外拿来的,哪个是从公司里留下的呢?
从命名上来分析,股本像是从外面拿进来的,未分配利润则像是从里面留下来的,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也像是从里面留下来的。实际上,股本和资本公积是从外面拿进来的,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是从里面留下来的。为什么股东从外面投进公司一笔钱,还要分股本和资本公积两个项目来计算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从股本的概念说起。其实,“股本” 这一名称还有待商榷:如果这是一张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那这个项目的确是叫作 “股本”;但如果这只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那这个项目就得被称作 “实收资本”。方便起见,本书统一用股本。但无论是股本还是实收资本,其本质内涵是一致的:在中国,股本必须等于注册资本,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实缴到位的注册资本。如果股东实际投入的资金比注册资本多,那多出来的这块,就是所谓的资本公积。
股本(Capital Stock):股东在公司中所占的权益,多用于股票。
不是每一家公司都一定有资本公积,但有一种公司却一定有,这就是上市公司。比如说,小明的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它发行了 1 亿股的股票。假设每股的面值是 1 块钱,那就意味着这 1 亿股对应着 1 亿元的股本,如果每股售价为 20 块,那就相当于筹集了 20 亿元资金。在这 20 亿元资金里,只有 1 亿元是股本,剩下的 19 亿元就是资本公积,这就是资本公积的概念。
那么,非上市公司的资本公积是怎么产生的呢?举个例子。比如说,小张打算投资小黄的公司,投资之后,小张和小黄各占公司 50% 的股份。小黄在刚刚创立公司的时候,投入了 100 万元,那么,为了获取和小黄相同的股权比例,小张是否也要投入 100 万元?显然不是。经过多年的经营,小黄的公司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和资本,为了获得该公司 50% 的股权,小张可能要投入 500 万元。OK,那问题也来了,小黄和小张的股权比例是 5:5,而不是 1:5,这一点要如何展现在财务报表里呢?于是,会计们将小黄投入的 100 万元当作股本,将小张投入的 500 万元中的 100 万元也当作股本,而剩下的 400 万元则被放入资本公积里。也就是说,当公司有多个股东的时候,不是以他们的投资额来确定股权比例,而是以他们在股本中所占的比例来确定股权比例。
值得说明的是,放在资本公积的 400 万元可不是小张独有的,它是所有股东共有的。也就是说,小张拥有 400 万元资本公积中的 200 万元,小黄也同样拥有 200 万元。换句话说,小张刚刚投进来的 500 万元,瞬间就变成了 300 万元,小张也因此损失了 200 万元。真是奇怪了,既然如此,小张为什么还要做这赔本的买卖呢?显然在小张看来,只要丢掉这 200 万元,就能换来小黄公司 50% 的股权,相当值得。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的未来收益看好的前提之下。
当然,也可以选择 100 万元股本、小张和小黄各投 50 万元的方式。方式虽有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一理通百理通。
股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在中国更是如此。这是因为,在中国,股本金额就等于公司实缴到位的注册资本,而注册资本是这家公司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上限,而股本的组成则确定了多个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股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法律意义。
资本公积(Additional Paid-in Capital):企业收到的投资者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以及直接记入股东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和直接记入股东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股本和资本公积是股东从外面拿进来的钱,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从里面留下来的钱。
公司并没有把自己赚到的所有钱都分给股东,还留下了一部分。这一部分也被放在两个项目里来计算,一个项目是盈余公积,另一个项目是未分配利润。简单说来,盈余公积是法律不让我们分配的利润,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自己不想分的利润。
这又奇怪了,法律为什么不让企业分配这部分利润,而企业又为什么不把利润都分给自己的股东呢?
中国的公司法规定,一家公司有了盈利之后,必须留存至少 10% 作为盈余公积。那也就是说,如果小黄的公司今年赚了 1000 万元,那就必须将至少 100 万元当作盈余公积。用作盈余公积的 100 万元是不能被分配的,而剩下的 900 万元,股东则可以自由分配。
当然,盈余公积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项目。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可能没有这个规定。
盈余公积(Surplus Reserve):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
这个时候,小黄和小张就决定对剩余的 900 万元盈利做一个规划:由于公司明年打算做一个投资,需要一些钱,所以他们决定留下一些利润,只分掉其中的 300 万元,而将剩余的 600 万元用于明年的投资。这剩余的 600 万元就是所谓的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Retained Earnings):企业未作分配的利润。它在以后年度可继续进行分配,在未进行分配之前,属于股东权益的组成部分。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介绍了资产负债表的各个组成部分 —— 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包括其含义和构成。那么资产负债表到底向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信息呢?
资产负债表透露了什么信息?
我们会发现,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告诉我们:投入公司的钱都变成了什么,有哪些仍然以钱的形式存在,有哪些变成了应收款,而哪些变成了原材料、产成品、在产品,哪些变成了厂房、设备、汽车、电脑,哪些变成了土地使用权、专利、专有技术…… 因此,资产负债表左边说的是,钱被拿去做什么了。
那资产负债表的右边又说了什么呢?右边告诉我们,企业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哪些是股东投入的,哪些是从银行借的,哪些是公司欠供应商的,哪些是欠员工的、欠税务局的,等等。
很显然,进来的钱跟用掉的钱在金额上必须相等,这就意味着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与右边的负债和股东权益之和相等。
其实,资产等于负债加上股东权益,这就是资产负债表上最基础的逻辑关系,也是整个会计学当中最基础的逻辑关系,我们将之称为 “会计恒等式”。所谓恒等式,是指算式的左右两边始终要保持相等。如果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不满足这个等式,那么只有一个可能 —— 这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做错了。
这个恒等式有两种变形:一种变形是 “负债 = 资产 - 股东权益”;另一种变形是 “股东权益 = 资产 - 负债”。从数学上说,这两个等式毫无疑问都是成立的。但奇怪的事情又来了,从经济学上说,这两个等式中只有一个是成立的。究竟哪一个是成立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等式。“负债 = 资产 - 股东权益”,也就是说,如果小牛的公司有 100 万元资产,当小牛把属于股东的 30 万元全部分给股东之后,剩下的 70 万元全部都是负债,分别归属供应商、员工、银行和税务局。我们会发现,这样一来,公司成了债权人的。这显然是不对的。
那应该是怎样的呢?如果小牛的公司有 100 万元资产,当小牛把该还的债都还了之后,剩下的都是股东的,也就是说,公司是股东的。因此,只有第二个等式,即 “股东权益 = 资产 - 负债” 是成立的。
那股东到底能拿到多少呢?
一家公司必须给银行还了债、给供应商付了款、给员工发了工资、给税务局交了税之后,才能把剩下来的东西分给股东,这叫作股东的 “剩余求偿权”。一家公司经营得好,它的资产就会升值,反之就会减值。可银行不会说,“哎呀,你这公司经营得不错,多还点钱给我吧”;税务局也不会说,“你们公司今年挺困难的,还债的时候就不要还那么多了”。一家公司要还给供应商、员工、银行和税务局的负债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升值抑或是贬值的那部分资产都归股东所有,由股东承担。
所以说,到底什么是股东的剩余求偿权?这意味着股东才是这家公司风险和收益的最终承担者,在这家公司还了银行的贷款、给供应商付了款、给员工发了工资、给税务局交了税之后,股东才能获得自己的利益。
由于股东是公司里最后一个拿走自己利益的人,所以经营一家公司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股东赚钱。
资产负债表到底透露了什么信息?它让公司的股东了解自己的家底,了解自己公司的财务状况。股东投资设立企业最终是为了赚钱,但是在了解自己到底赚了多少钱之前,股东们必须先了解自己投入的资金都去了哪里,又欠了谁的钱,这就是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负债表只能描述制表时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就好比是,某个人的口袋里有 100 块钱,这只是代表他此刻拥有 100 块钱,而不是说他的口袋里在过去一整年一直都拥有这 100 块钱。因此,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时点的概念,它只是给企业的财务状况拍了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