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将军:美国人荷马李与近代中国》

前言

荷马里(Homer lea)

或译作咸马里、郝门李等中文名字,军事研究家。1900年曾到华。支持康梁保皇活动,被任命为“中国维新军总司令”。荷马里与中国人的联系多是通过其合作者布思(Charles Boothe)、艾伦(W.W.Allen)进行的,其中间人为美籍华人容闳。1908年12月,容闳将中国各地秘密会党首领函告荷马里与布思,其中即有孙中山。荷马里等人对保皇派活动不满。1909年1月,艾伦函告布思有关其与容闳父子晤谈情形,认为孙是所有中国人士中最可信任的,并认定孙在广东的力量很强大,应赞助使他实现其理想与计划。艾伦与容闳乃提出以巨款及械弹支持孙中山的“中国红龙计划”。是年底,容闳电知布思,告以孙抵纽约,邀其与荷马里前来会商。1910年春,孙与荷马里在洛杉矶附近的长堤市举行了三次密谈,孙提出贷款及酬报条件。3月14日,孙以中国同盟会总理名义正式委任布思为“外国财政惟一代理人”。为筹得款项,布思他们要求孙提供各地首领签署的公认孙为领袖的文件,7月19日,布思收到孙从日本横滨挂号邮寄来的有17省代表签字的中国同盟会公文。荷马里检视这一文件无讹。但布思并未能从美国筹得孙中山所希望的款项。武昌起义后,孙仍在美国,荷马里则到了伦敦。1911年10月31日,孙致电荷马里,嘱其在英筹款,特授与各方接洽。但贷款始终未能如愿。孙抵伦敦后,即与荷马里会合,并一同返回中国。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荷马里被任命为高等军事顾问。旋因患中风症于4月15日返美治疗。6月27日,孙曾函荷马里夫人问疾。11月1日荷马里因病不治。孙闻讯致悼,除向荷马里夫人慰问外,6日发布《对荷马里将军的赞词》,刊在英文上海《大陆报》上,谓“他虽不是军人。却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哲学家,对革命问题有卓越的见解。在与革命有关的军事策略问题上,他给了我全面的帮助”;又谓“他为人真挚诚恳,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全部心力”。

按照书中内容,上面的概述存在一些问题。这里仅供略览。

一个月前就看完了这本书,但是一直拖到现在才写这篇读书笔记,我的拖延症还是很严重的呢~!

拥有可靠的军事力量,显然是革命成功的关键。孙中山先生在人生的最后才真正重视这个问题。

黄埔军校的学生最后确实是维护现代中国的核心力量之一。

当代人中”鼓吹要再殖民三百年的“无耻货色才喜提11年牢饭,而主张武装革命的王炳章直接就被判无期了。在满清朝廷看来,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是”敌对势力“,但显然孙中山才是对它们真正有危害的!康梁之流的历史小丑,除了它们自己,谁看它们都觉得它们是汉奸!

受过共产国际专业干部培植的谢雪红的梦想实现了之后,这个世界上就再没有一点土地是属于我们这个世界最大的、辉煌了数千年的民族的。如果我们就此沉沦,我们将来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但在这个犹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国家、希伯来语都能复活的时代,只要我们精诚团结,弘扬祖先披荆斩棘的精神,从自己内心深处改变自己及周围,从尺寸之地出发,我们还是有真正复兴的那一天的!

当下的物极必反的关键时刻,中国文明要么走向复兴,要么走向瓦解灭亡

内容简介

荷马李身患残疾,病弱的身躯、成长的经历以及特定的时代特点使得他选择与中国的变革力量结盟,试图参与到变革中国的活动中,并将其作为自身的使命。庚子事变时他曾加入到保皇派的勤王活动中,后回美积极地组建华人军事培训学校;梁启超、康有为访美时,荷马李曾热情地陪同。他写作的《无知之勇》轰动一时并在历史中回响。他参与拟定“红龙计划”、与孙中山进行“长堤会谈”,后成为孙中山的军事顾问,武昌首义后陪同孙中山回中国,终因中风而回美,不久去世。他一生短暂,却充满传奇。

荷马李一生与中国有不解之缘,但中国国内对其研究甚少。本书是国内关于荷马李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利用英、中、日三个语种的档案、报刊、文集、日记、回忆录等各种类型的资料,试图从情感史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心理分析等方法,就荷马李如何深入地参与到中国的变革之中,他与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的关系,他的军事观点和论著及其影响,他如何动员美国人参与中国变革等问题进行论述。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变革历程中改良派和革命派之间既共生又斗争及此消彼长的关系、改良和革命势力对华侨影响力的消长,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对于民间外交、中美关系的认识,加深对于孙中山以及中国那段改良和革命历史的理解。

作者简介

陈丹,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资助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一年,现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外关系史、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曾出版《清末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研究》《影视中的近代中国与世界》《战争预言者荷马李著作选译》等;发表论文有《平冈浩太郎访华及清政府的因应》《孙中山与荷马李〈无知之勇〉在日本的译介》等。

目录

绪论

改良与革命的相互关系是20世纪初以来就存在的一个老话题,已经有很多学者就其进行了相关论述,并展开了论争。尤其是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为契机,二者又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前人的研究,多以国内历史的发展轨迹为例证,从理论上阐述二者的关系。总体而言,改良与革命的关系十分复杂,概念上也存在着狭义和广义之分。在本书中,“改良”指的是采用和平方式实现渐进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革命”指的是使用暴力手段实现激进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笔者认为,除了从理论上、以国内史事为例进行分析之外,还可以从国外具体的个案出发来分析改良和革命的关系,荷马李就是进行这项研究的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综述

荷马李(Homer Lea),又被译为咸马里、堪马利、郝门李、李哈麦、李赫迈、花墨黎等。荷马李曾解释自己名字的由来,说因仰慕游吟诗人“Homer”,故而取了“Homer”这个名字,而现在我们一般将“Homer”这个游吟诗人的名字统一翻译成“荷马”。“Lea”这个字对应的读音有多种,而因为荷马李敬仰李将军,甚至有传言说荷马李曾自称为李将军的后代,故而,将“Lea”这个词翻译成“李”也比较合适。现今关于荷马李的中文表述中,基本上都将“HomerLea”翻译成为“荷马李”,本书也采用这种译 法。由于之前人们对荷马李的译名有多种版本,不便于读者一眼明了这个名字究竟指的是谁,也不便于对荷马李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其译名的多样化,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个人认识不深。实际上,现今一般人对他的认识非常少。然而,他曾经颇负盛名,被称为“军事天才”,带有“将军”、“顾问”头衔。例如,《洛杉矶时报》曾将荷马李称为:“聪明且年轻的军事天才和作家”;《旧金山呼声报》曾刊文:“他(荷马李)成为了一个军事天才,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并被中国军队授予了‘中将’(Lieutenant general)。”当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已经去世多年的荷马李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纽约时报》这样描述荷马李:“他是驼背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他聪慧且富有逻辑性,同时喜好冒险而且非常勇敢。他热爱民主,并为其抗争;他热爱中国,并为其奋斗;他看到了来自日本的威胁,并警告了我们!对于日本将会如何入侵美国,他的书做了精辟的战略分析。”《华盛顿邮报》刊文称荷马李是“卓越的预言家”、“货真价实的军事天才”。处于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也有人记起了荷马李的名字,写了一篇名为《总理好友咸马里将军与太平洋战争》的文章,文中提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回国时记者采访他并问到荷马李的情况,孙中山说荷马李“可称为天下最大的陆军专门学家,欧美军界都很尊重他”。针对孙中山的这种评价,这篇文章说:“这两句话,当时大家听了,也许认为不免过甚其词,但到三十年后日本偷袭珍珠港,侵占菲律宾,咸马里君固然料事如神,有先见之明,总理的识人,也可以得到一个确证了。”

荷马李一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他曾参与保皇会活动,与康有为、梁启超关系密切,后来与孙中山紧密合作。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一路陪同他的人之中就有荷马李。当时曾有报道说,孙中山如果没征询荷马李的意见,不会轻易地采取下一步行动。当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也显示出荷马李同孙中山关系密切。1912年荷马李去世时,年仅36岁,孙中山曾写信给荷马李夫人,对好朋友的离开表示遗憾。荷马李有遗愿,希望能葬在中国,后来几经周折,他与夫人合葬在台湾阳明山。荷马李一生计划写三本书(Strategic Trilogy),其中两本已经完成出版:《无知之勇》(The Valor of Ignorance)以及《撒克逊时代》(The Day of Saxon)。这两本书奠定了荷马李预言家的地位,他的地缘政治理论及预测,让很多军事学家感到惊叹。其中《无知之勇》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产生了重大反响,后被翻译成德文。但这两本书当时在中国却没有相应的译本,也就没有在中国读者中产生大的影响。

通观荷马李一生的经历,不禁让人产生诸多疑问:荷马李是如何对中国产生兴趣的?他如何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进行合作?其后如何转向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成为了孙中山的顾问?他从改良转向革命说明了什么?

笔者一直关注改良与革命的相关话题,曾完成《清末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研究》一书,并多次参与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此外,笔者也曾多次参与有关孙中山的研讨会,参会的一个明显感受是有关孙中山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了,是否还有可以推进的空间存在?荷马李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笔者进一步思考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问题,同时,笔者也希望借此能加深对于孙中山的认识。

国内对于荷马李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张继的《总理好友咸马里将军与太平洋战争》、张梅的《孙中山与荷马李》、张忠正的《孙中山与美国人合作的中国革命计划(1908—1911)》、陈小丽的《孙中山军事顾问荷马李的传奇人生》、王恩收的《一个热心中国辛亥革命的美国人——荷马李》、王恩收的《参加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的白人》、雪珥的《美国浪人荷马李》、陈丹的《浅析荷马李对中国及其传统文化的认识》、陈丹的《孙中山与荷马李〈无知之勇〉在日本的译介》、陈丹的《真正的畅销者:〈无知之勇〉在日本的译介》、恽文捷的《共和、风投、霸权——清末北美“红龙—中国”反清革命档案史料新解》等。此外,对荷马李的研究还散见于对孙中山、康有为等的相关研究中。例如:郝平著《孙中山革命与美国》、余齐昭著《孙中山文史图片考释》、高伟浓著《二十世纪初康有为保皇会在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等书中,有一定的章节涉及荷马李与近代中国的关系。在台湾地区,相关研究比较重要的有黄季陆著《国父军事顾问:荷马李将军》、张忠正著《孙逸仙博士与美国1894—1925》。

总体来看,国内对于荷马李的专题研究比较少,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集中出现过几篇文章;这些研究的内容集中于论述荷马李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大多概述性地提到了红龙计划、帮助孙中山筹款、革命胜利之际陪同孙中山在欧洲进行外交等,而对于整个脉络(即从他投向中国事业,到与康梁建立联系,后转而扶助中国革命,以及其军事思想的影响等),尤其是他与改良派的关系论述得不太深入和充分;研究多集中于对荷马李所参与历史事件的描述,而很少论述荷马李所写的著作及其思想的影响;多是简介或故事式的小文章,尚无专题研究;对于中文史料利用得比较多,而对于国外档案报刊等史料利用得较少。

美国对于荷马李的研究,主要有两本比较重要的著作:尤金·安斯切尔(Eugene Anschel)的《荷马李、孙中山和中国的革命》(Homer Lea,SunYat-Sen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以及劳 伦斯·M·卡普兰(Lawrence M.Kaplan)的《美国军事冒险家荷马李》(Homer Lea,AmericanSoldier of Fortune)。此外还存在对荷马李所写著作的书评,以及对上面两本论著的书评。整体来看,美国相关研究,关于荷马李的论文相对比较少;论著方面,或者因为出版年代较早,相关资料并未公开,因而出现不少缺漏;或者因为 篇幅限制,并未详细论述荷马李与中国改良和革命的关系。而且因为作者身份的原因,在其论述中,会将荷马李或美国的作用相应地夸张或者美化;作者较多地运用了美国的史料,对于中方的史料,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没有很好地进行对比和参照。

日本关于荷马李的研究,主要有两篇文章提到了荷马李:石井公一郎的《ホ-マ-·リ-と水野広徳》、佐伯彰一的《現代を予言したせむしの将軍》,此外还有相关论著中提到了荷马李,如林房雄的《大東亜戦争肯定論》等。

从上述国内外现有的荷马李相关研究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对于荷马李的研究还存有较大的空间,还有进一步推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研究意义及基本资料

相对于以往研究而言,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价值和意义:

其一,从近、现代史研究来看,荷马李深深地介入改良与革命的复杂关系中,以他为线索进行研究,可以为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种复杂关系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

其二,从华侨史研究来看,当时荷马李与华侨关系密切,以他的活动为切入点,可以相应地对华侨活动进行一定的研究和了解,研究改良和革命势力在其中的消长,从而有助于了解美国华侨历史及华侨中存在的问题。

其三,从中美关系史研究来看,荷马李作为美国人,参与到中国近代的变革活动之中,分析其与当时中国的改良派及革命派的关系,对于研究民间外交、中美关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此外,从荷马李的中国观,我们可以分析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其四,从辛亥革命史研究来看,作为孙中山的美国顾问,荷马李如何帮助孙中山的事业,他们之间有怎样的交流等,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孙中山以及中国那段改良和革命历史的理解。

其五,从中美日三国关系来看,荷马李的两本著作,体现了其过人的预言能力(太平洋战争及冷战的发生印证了他的预言),对这两本书进行研究,分析其逻辑及体现出来的思想,了解他的地缘政治理论,对于处理现今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日三国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六,从个人历史研究方面来看,荷马李短暂的一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人们对其知之甚少。他身材矮小,视力不佳,但是却投身于中国的改良和革命事业,他曾与孙中山并肩作战,并成为伟大的预言家。他的历程所体现的意志和毅力,可以给后人提供一定的借鉴。

笔者曾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一年,搜集了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所藏相关资料,同时利用美国的图书馆和档案馆进行了孙中山和荷马李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另外,近年来数据库相关建设越来越好,这也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书将尽可能地利用中外史料,将中英日三种语言的文献结合起来研究。所依据的基本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档案资料。本书依据的档案资料主要有: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保存的荷马李相关档案资料,包括鲍尔斯文件(Joshua B.Powers Papers)和布思文件(Charles Beach Boothe Papers)以及蒋介石日记等;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相关档案资料等。

第二,文集、年谱、回忆录、游记等相关资料。本书会用到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容闳等人的相关文集、年谱和回忆录等,具体有:《孙中 山全集》《孙中山史事编年》《孙中山年谱长编》《康有为全集》《康南海自编年谱》《欧洲十一国游记》《饮冰室合集》《梁启超年谱长编》《新大陆游记》《顾维钧回忆录》等。

第三,报刊资料。本书会用到中外相关的报刊资料,例如:《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版》《泰晤士报》《大阪朝日新闻》《大公报》《申报》等。

第四,其它资料。相关的辞典(《民国人物传》《民国人物大辞典》等)、研究荷马李的英文论著等,也是本书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基本内容及创新点

本书以荷马李为切入点,研究改良与革命的复杂关系,进而分析近代改良和革命相互作用、此消彼长的原因;同时,以荷马李为着眼点和突破口,分析美国人在中国近代巨变过程中的作用;另外,分析荷马李关于战争的理论及思想,分析其地缘政治理论及太平洋战略理论,为处理中美日三国关系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书主要回答以下问题:其一,荷马李为何会介入中国的改良和革命的历史进程之中?荷马李作为一个美国人,在怎样的机缘之下了解中国,并试图帮助中国?这里实际上要回答的就是荷马李甚至美国人的中国观问题。其二,荷马李的军事思想及理论对中国的改良与革命的影响是什么?荷马李被誉为“军事天才”,他的军事理论和行动对改良和革命有怎样的影响?其三,荷马李与保皇派,乃至梁启超、康有为有着怎样的联系?荷马李怎样进入保皇派,后来又在梁启超、康有为访美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这些将分析荷马李与改良派势力的关系。其四,荷马李与革命派,乃至孙中山有着怎样的联系?需要解答荷马李如何与孙中山建立联系,并对孙中山等革命派有何影响。

本书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研究荷马李的成长过程和经历,分析他对于中国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研究他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关系,分析其介入中国近代变革的程度及其影响,据此试图窥探美国人在中国变革中的作用,同时试图分析晚清改良和革命势力消长的原因;此外,分析其著作体现的战略思想,以此来分析其对太平洋局势的预测,为处理未来的中美日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写作时,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其一,个案研究法。以荷马李为个案,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改良与革命的复杂关系,并分析美国人在中国变革中的作用。

其二,比较研究法。将荷马李在梁启超访美、孙中山访美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荷马李与改良派及革命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将《无知之勇》在各地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荷马李思想的影响。

其三,跨学科研究法。近年来,情感史研究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向,为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情感史的研究在近年有了长足的进展,可谓盛况空前。”将情感史研究与革命史研究结合起来,已经出现了一些尝试。《情感史视野下的法国大革命》一文概述了如何从情感史的角度研究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情感史研究旨在关注人们行为背后的情感因素,通过挖掘革命亲历者书写的大量日记和书信等历史文献,探讨人们所经历的欣悦、爱、恐惧、愤怒以及憎恨等具体情感,为认识革命时期的暴力与恐怖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革命初期人们表达了强烈的欣悦与博爱等情感,但新的平等观念很快遭到贵族与教士阶层的反对,这种愿望受挫与被背叛的感觉形成了独特的‘阴谋’恐惧,致使整个社会谣言四起,进而引发愤怒与憎恨的情感。除了研究各种具体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法国大革命情感史还着眼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情感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等,并与其他各国的重要革命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更加深入地认识法国大革命乃至18世纪法国文化的情感特性。”文中列出了多种从情感视角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思路和做法,甚至提出将法国大革命与中国等国家的革命相比较,以从法国大革命进程本身所固有的情感模式中,锁定那些只有18世纪法国文化才会具有的独特情感模式。这样的一些研究取径,对于我们研究20世纪中国的相应革命和社会变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实际上,有学者已经尝试用情感史的做法去研究20世纪中国革命史。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Elizabeth J.Perry)等人注意到了情感动员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李志毓也对情感动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政治所面对的人,不是单纯的经济理性人,而是有着不稳定的情感与复杂内心世界的人”,革命者存在着精神苦闷,存在着对于人生意义的焦虑,“情感史研究关注人的心灵与情绪,关注人的主体状态和时代的精神结构”,而这样“一种强调细致入微的关心、体察人之情感的史学研究,将有助于培养宽厚的人格和富于同情的心灵”。本书也将尝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情感史的视野去探索荷马李、孙中山等人的情感、心理对于其活动的影响,探讨大时代背景之下个人的情感和命运,从而也借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本书的重点在于:利用史料分析荷马李与康梁等改良派的关系,分析荷马李与孙中山等革命派的关系,尤其是要分析荷马李由前者转向后者的过程及原因,进而分析改良与革命的复杂关系,研究美国人及美国政府在中国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分析荷马李的著作及思想,了解其地缘政治理论,为现今处理中日美关系提供借鉴。本研究的难点在于:荷马李从改良转向革命的过程和原因,据此,廓清改良与革命的复杂关系。改良与革命的关系本来就是复杂的,存在很多争论的地方。即使以荷马李为具体的案例,也难免会遇到各种难题:荷马李的档案中,有很多英文手写资料,这需要花相当多的精力去阅读和利用,且英文专有名词的翻译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荷马李的一生短暂而富有传奇性色彩,他的故事存在多种版本,需要花费一定的功夫进行鉴别;由于荷马李曾经销毁一批重要文件,加上他参与到康梁和孙中山事业的机密性,有些材料无法找到。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其一,本课题将利用从美国搜集到的档案等资料、整合中日英三种语言的史料进行研究,同时利用多种数据库作为补充,尽可能地穷尽相关史料。

其二,针对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对荷马李进行实证性研究,从新角度研究改良与革命的复杂关系;从地缘政治学角度,以荷马李为例来认识中美日关系,对当今政治格局提供一种新的理解。

其三,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其中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情感史视野下以荷马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为具体个案,研究20世纪的革命史。

第一章  中国的拜伦——荷马李成长经历

荷马李曾经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关系密切,被誉为“军事天才”,被授予“将军”等头衔。在他名噪一时的时候,媒体也关注过他的成长经历,以向读者有所交代。然而,这毕竟如镜中花水中月一般,不太清晰。本章将要探索荷马李的成长经历,并试图结合心理学的方法,从情感史的角度去探索为何荷马李后来会有如此盛名、为何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节 荷马李的童年及求学时代

一、荷马李的童年时代

二、荷马李的求学时代

第二节 要做中国的拜伦

一、荷马李中国兴趣的由来

从以上关于伍盘照的介绍中可以得知,伍盘照曾在洛杉矶主持教会事务,在洛杉矶、旧金山乃至整个美国华侨界中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从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由童工做起,凭借勤奋用功,慢慢地有所成就。平生喜好读书,这与荷马李、孙中山的喜好相似。而且他与洪门黄三德的关系非同一般。

荷马李是如何与伍盘照结识的呢?上文已经提到,艾玛的学生中有中国学生,而且艾玛夫妇住在丹佛的时候对华人教会非常感兴趣,搬到洛杉矶以后,尽管他们并不是积极参加教会活动,但还是和伍盘照结识了。“伍盘照去过荷马李家中几次,荷马李因此认识了他。荷马李正好处于那样的年纪,伍盘照可以让他对自己产生最大的兴趣,也能对荷马李产生最大的影响。这个高中生经常去唐人街拜访伍盘照,而伍盘照会将荷马李介绍给教会里的其他中国人。荷马李教授其中的几个人英语,而他们反过来教他中文。正如他的也曾对荷马李说他能掌握中文的念头嗤之以鼻。但是他成功了。他曾经拜访邻里的所有中国厨子。那些中国人非常喜欢他。当荷马李去拜访他的同学时,厨子总会找到各种理由闯入前厅,然后荷马李和厨子们就会用他们那奇怪的东拼西凑的语言聊一会天。”荷马李读洛杉矶高中时,经常和他的朋友去唐人街闲逛。一方面是因为冒险精神的激励,另一方面也有伍盘照的影响。唐人街相当于一个小型的中国社会,其建筑带有中国式样,人们说的是粤语,店铺名也用中文书写。这样的经历便于他亲身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当伍盘照搬到旧金山之后,荷马李立即成为旧金山唐人街的一个人物。

伍盘照与黄三德关系密切。黄三德,字传镒,广东台山人。1863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878年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后加入洪门致公堂,1897年被推为旧金山致公堂盟长(大佬)。1903年,在檀香山经孙眉介绍与孙中山相识,从此追随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他在孙中山加入致公堂、营救孙中山出天使岛小木屋、《大同日报》“易帜”、孙中山改造洪门致公堂、组织洪门筹饷局等事情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1936年黄三德口述的《洪门革命史》出版。1946年,黄三德在洛杉矶病逝。

黄三德的生平中,有两个词需要做具体阐释。其一是洪门。黄三德被华侨称为洪门大佬。何为洪门?洪门,即天地会,其支派有哥老会、三合会(又称三点会)、致公堂(又称洪顺堂、义兴会)等。“其中哥老会在长江沿岸各省活动;三合会(三点会)在闽广一带活动;致公堂等在南洋、檀香山、美洲等地活动,凡有华侨的地方,几乎都设有分堂。由于洪门是地下组织,为适应生存、发展,它形成了一套礼仪、联络和活动方式,颇具神秘性。它的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等级森严,首领或大佬具权威性。洪门成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讲义气,守信用,乡情浓厚,也比较保守。”该秘密结社本是为了“反清复明”,但“经过二百余年,‘反清复明’意识已相对淡薄,逐渐成为‘团结互助,扶老仗义’的组织”。

其二是致公堂。何为致公堂?致公堂是对旅美华侨洪门团体的称呼,其总部设置于旧金山,在纽约、芝加哥、波士顿、费城等地方,设有分堂,凡是有华侨的地方,都有洪门团体,都隶属于旧金山。“华侨列籍堂内者,占十分之八九。其在大埠者,未入洪门尚可谋生;若在小埠,则非属致公堂会员,则受排挤,故势力伟大,为各团体冠。”致公堂具有一种互相帮助救济的性质,“有浓厚的社会经济色彩,所以受到海外华人的欢迎,分堂遍布各地,并在旧金山建立了‘金山大埠致公总堂’”。可以说,美国华侨中大多数人都与致公堂有关系。梁启超对此深有感触:“致公堂者,三合会之总名也,各埠皆有,其名亦种种不一,而皆同宗致公。虽然,致公之下,复分裂为前表所列之二十四团体者。然则致公之为致公,亦可想矣。全美国十余万人中,其挂名籍于致公者,殆十而七八。而致公堂会员中,殆无一人不别挂名于以下各团体者。”其中,“以下各团体”指的是梁启超在其后提到的保皇会、学生会、青年尚武会等。

那么,何为保皇会?保皇会与美国华侨以及致公堂的关系如何呢?梁启超对于保皇会的解释是:“保皇会即中国维新会也,己亥冬始成立,有会员约万人,其组织悉依泰西文明国公党之式,为有机体之发达,与各埠相联络。近以支会太多,将美洲划为十一总部,而加罅宽尼省与居一焉。其本部总事务所即在旧金山。”冯自由说,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挟其衣带诏之声威,于己亥(民前十三年)岁渡美,初发起保救大清光绪皇多艳羡之,由是保皇会所遍设于北美各埠,康徒徐勤、梁启田、区榘甲、陈继俨等知洪门大可利用,乃先后投身致公堂党籍,以联络彼中之有力者,洪门中人不知其诈,多为所愚,因此而跨入保皇会籍者,比比然也”。可见,保皇会成立后,在海外华侨中的影响很大,而且由于梁启超等的运作,致使致公堂成员大量加入保皇会,“洪门成员普遍转到保皇会旗下的局面出现”。

从以上关于伍盘照、黄三德、致公堂和保皇会的介绍中,可以看到伍盘照在洛杉矶华人中有很强的影响力,而当时的华人又普遍加入了致公堂和保皇会。结合荷马李在唐人街中的活动,可以大多艳羡之,由是保皇会所遍设于北美各埠,康徒徐勤、梁启田、区榘甲、陈继俨等知洪门大可利用,乃先后投身致公堂党籍,以联络彼中之有力者,洪门中人不知其诈,多为所愚,因此而跨入保皇会籍者,比比然也”。可见,保皇会成立后,在海外华侨中的影响很大,而且由于梁启超等的运作,致使致公堂成员大量加入保皇会,“洪门成员普遍转到保皇会旗下的局面出现”。

从以上关于伍盘照、黄三德、致公堂和保皇会的介绍中,可以看到伍盘照在洛杉矶华人中有很强的影响力,而当时的华人又普遍加入了致公堂和保皇会。结合荷马李在唐人街中的活动,可以大略推测出荷马李很有可能通过与伍盘照的关系,了解了致公堂和保皇会,并与之建立了联系。

在伍盘照结识的人中,还有一个叫邝华汰的中国人,这个人的经历也很奇特,在此需要予以叙述。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可以发现,关于邝华汰的资料非常少,人们多根据冯自由的记录去了解他的情况,相关研究几乎空白,而且对他的情况存在矛盾的说法。下面将据相关资料,对邝华汰经历做大致分析。与伍盘照一样,邝华汰祖籍也是台山,而且也是1881年到旧金山,后来到过圣何塞市,受洗成为基督教徒,跟美以美教会有关系。以上经历,跟伍盘照的非常相似。1892年,邝华汰从太平洋大学预科毕业,进入斯坦福大学读书,1896年毕业。邝华汰与孙中山早在1896年就结识,并开始跟随孙中山。1897年7月6日邝华汰举办婚宴。邝华汰的婚姻受到了报纸的关注,因为与他结婚的是一个白人女子。邝华汰后来进入加州大学读书,并在该校任教。1900年,邝华汰在加州大学东方学系担任广东方言课的助教。报章报道:“在东方学系,邝华汰已经被任命为广东方言课的新助教。一共有两门课,一门基础课和一门高级课,每门课每次都是3个小时。这是广东方言课开设的第二年,而首次由一个中国人教授该课程。”邝华汰是由傅兰雅(John Fryer)推荐而被任命的。1904年,孙中山到旧金山活动,邝华汰帮助孙中山筹款。1905年应邀回国,担任李升格致书院校长。不久染病去世。

从邝华汰的经历来看,他英语非常好,而且曾在圣何塞待过,于1892年毕业于太平洋大学预科,并于1892—1896年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后与一个白人同学结婚。他应该算是当时在斯坦福就读的学生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人之一了。而且他与伍盘照同是台山老乡,经历相似,关系应该比较密切。从荷马李与伍盘照的关系,以及荷马李与邝华汰有圣何塞、太平洋大学预科、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共同经历等来分析,荷马李与邝华汰极有可能是相识的。纽马克(Newmark)回忆说:“他(荷马李)在斯坦福与一个中国学生关系十分亲密,那个中国人非常强烈地希望能把他的人民从专制统治中解救出来。”描述中的这个中国人与邝华汰的情况非常吻合,而卡普兰(Kaplan)认为纽马克关于中国学生在斯坦福读书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1897—1899年的斯坦福档案中,并不能查到有中国姓名的学生记录,但是可以找到学校雇佣中国工人的记录。卡普兰只查了1897—1899年的记录,而对于之前的情况没有了解,就认为纽马克说法是错误的。对于这个问题,马歇尔·斯蒂姆森有过相关回忆:“在斯坦福时,他(荷马李)与一群中国人变成了好朋友,这些人试图帮助中国皇帝恢复皇位。他在斯坦福组建了一个团体,隶属于保皇会(Po Wong Wui)(该团体的目标是让中国皇帝复位)。”从这些记录来看,荷马李在斯坦福的确与一些中国人关系密切,而且受这些人的影响,荷马李想去改变中国的现状。

二、荷马李的梦境和使命

小结

荷马李身体畸形,这种身体状况给他一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害怕遭到别人的耻笑,荷马李孩童时不愿与外人打交道,学习成绩也不好。同时生母的早逝也给荷马李造成一定的困扰。其后在继母的引导下,尤其是因家庭的原因而接触到一些华人之后,荷马李的性格发生了改变。当时的中国备受西方列强的欺压,国家贫弱,人民困苦。中国人因为其黄色面孔而受到外国人的贬斥和耻笑,且美国的排华运动正在兴起。这些都使得荷马李与中国人有种同病相怜的感情。他对中国人和中国问题产生了兴趣,并试图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同时也成就自己。荷马李变得积极起来,在学习的同时,参加了许多活动,其喜欢冒险和挑战的性格充分展现出来。他加入了辩论队,并成为有名的辩手。而由此得来的荣耀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由身体畸形导致的羞耻感。荷马李也越来越喜欢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喜欢将自己的活动通过报纸等方式公开出来。

身体的原因使得荷马李将许多时间用于读书。他尤其喜欢军事和历史类书籍,对许多著名的战役有深入研究,对中国的历史也了解得很详细。这些知识的储备为他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十分羡慕上历史上因为军功而获得巨大成就的拿破仑等人,但身体方面的因素使得他无法去西点军校学习。他本打算学习法律,但身体的状况又导致他无法如正常人那样完成学业。与此同时,在同华人的接触中,他意识到了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沉重的苦难,迫切需要救国的良方。当时存在改良和革命两种路径。保皇会成立后,在美国华侨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同时,美国华侨中有一些人也存在革命思想。许多华侨都想改变祖国的命运。在与这些人的接触中,荷马李意识到中国充满了挑战,是他实现梦想和成就事业的地方。荷马李要做中国的拜伦,而他关于中国的梦境及使命感更是从心理上引导着他坚持完成其中国事业。

第二章  荷马李与保皇会关系的初步发展

荷马李放弃学业之后,准备乘船到中国去,而此时的中国正值庚子事变。荷马李的这一趟行程十分惊心动魄,但相关的记载却比较少,只能从蛛丝马迹中窥探荷马李的行踪。

第一节 神秘的中国之旅:荷马李与庚子变局

一、密谋的曝光

二、中国之行

在庚子勤王中,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出现,即在这个时期,各派都想趁机谋事,一度出现了互相联合的局面。……孙中山几次试图与康有为联合行动,唐才常争取与张之洞合作,何启与港督商议劝说李鸿章据两广独立,以上这些都是各派力量试图联合的表现。

三、日本访谈

四、遇见中山

第二节 沉隐与蓄势:荷马李归国初期的踪迹

一、回美总结

二、游说与招募

三、从美媒聚光灯下消失

第三节 重回美媒聚光灯下:荷马李与梁启超访美

一、梁启超访美缘由及目的

二、梁启超到达洛杉矶前的活动及荷马李的相关准备

三、荷马李全程陪同梁启超

四、梁启超对荷马李的印象

第四节 保皇会中的将军:训练中国军队

一、欧班尼的加入

二、西方军事学院成立

三、荷马李被授勋

四、玫瑰花游行

小结

荷马李放弃学业开始从事其中国事业。他在保皇会等的资助下于庚子事变时期到中国去,目的是“在内地设立武备学堂”,“教华人兵法”。出发之前报刊对其行踪的报道使得保皇会的活动引起了清政府驻美使领馆的注意,荷马李由此意识到了保密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活动中多加注意。到中国后,荷马李参与到勤王运动中,并在中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一次的东方之行让他对中国的情况有了切实的了解。他见识了中国人的军事素质,从而认为如果加以训练,中国人会成为优秀的战士。同时荷马李还在日本停留了一段时间,对日本也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荷马李意识到了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争斗,但此时他认为日本是在帮助中国对抗俄国,他内心是倾向于日本的,这与当时许多美国人的情感是一致的。荷马李此行还遇见了孙中山,且荷马李因此更坚定了为中国训练军队的想法。荷马李的此次中国之行还让他形成甚至确信了命定论。他在中国碰到了一个和尚,该和尚说他是君主转世。不论有关和尚的事情是真是假,荷马李在内心中把拯救中国作为他的使命这一点是确定的,他内心中认为自己会成为中国的拜伦,并对自己形成潜意识的暗示,进而引导他自己的行为。

荷马李回美国之后,将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刊诸报端,以让美国民众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及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这对于当时因庚子事变而产生的中国人“排外”的形象有一定的更正作用。同时,荷马李试图游说美英政府干涉中国,以帮助中国的皇帝恢复皇位。此外,荷马李还联络相关人士以招募军官,从而进行他为中国训练军队的计划。但此时荷马李的故事还难以让人相信。荷马李从美国媒体聚光灯下消失了,报章偶尔刊登有关他的消息。其间,荷马李为”苏报案“而写信给美国总统,这说明荷马李与中国事务有着较密切的联系。

梁启超访美让荷马李重回美媒聚光灯下,荷马李在迎接、宴请、陪同梁启超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他在保皇会中的地位。他回美国所讲的故事逐渐为人们所相信。其后荷马李为中国训练军队的事业蓬勃发展起来。欧班尼等人加入并成为荷马李的得力助手。西方军事学院注册成立。为了表彰荷马李在军校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保皇会召开大会授予荷马李金质奖章。荷马李还组织军校的学员参与了 1905 年元旦的玫瑰花游行,并陪同时任清政府赴美国参加圣路易斯国际博览会副监督的黄开甲参观游行活动。这样的做法对于军校获得社会认可,制止流言产生具有一定的作用。经过这些活动,荷马李与保皇会的关系得以初步发展。

第三章  荷马李与保皇会的蜜月与疏离

第一节 陪同康有为环美旅行

一、迎接及安顿康有为

二、环美旅行

【注:荷马李提议建立中美英三国同盟统治全世界。】

三、保皇会大会

第二节 闹剧与疏离

一、真假总司令

二、军校解散

小结

荷马李在继续从事军校事务的时候,康有为的访美使得荷马李与保皇会的关系发展到蜜月期。鉴于康有为在保皇会中的地位,此外再加上之前梁启超访美时积累的有关迎接招待的经验,荷马李在康有为访美时的相关接待、宴请和会晤方面更显高规格,其中与美国总统的会晤是此次康有为访美活动的高潮。荷马李紧密陪同康有为巡游美国,并视察各地军校情况。康有为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中国正在进行的变革以及创办军校的目的。召开保皇会大会是康有为此次访美的重要日程,该大会对于整合保皇会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康有为在访美时还特别注意到了孙中山革命派力量的发展,对革命派力量尤其警惕,在与谭良的长谈中也提及孙中山的相关情况。在接受美国媒体访问时,康有为强调军校不是要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真假总司令闹剧以康有为发布对荷马李的委任状而告终,而军校也由此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最后康有为因此而撤销了荷马李总司令的职务,军校也由此解散。其中缘由除了军校引起美国政府注意之外,孙中山革命派力量的发展以及中国国内新政的进展对其解散也有一定的影响。荷马李与保皇会的关系就此疏离。

第四章  天才预言家

第一节 初试写作

一、中国的战斗力

二、浪漫小说《硃笔》及其影响

第二节 日美争斗与天才声誉的获得

一、日俄战争后美日矛盾的凸显

二、《无知之勇》的内容

三、虚构小说与天才预言

小结

荷马李和保皇会疏离之后再度沉隐,他没有因此消沉,而是转向写作。近代中国屡遭战败,甲午一役中国败于日本,日俄战争中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世界质疑中国是否有战斗力,于是,荷马李就中国的战斗力问题刊登文章发表看法,并介绍了他在“干城学校”训练中国人的相关经验。荷马李的第一本书是以中国为背景的浪漫小说《硃笔》,其中国观以及在中国的经历在这本书中得以很好的展现。

同时,荷马李敏锐地觉察到了日俄战争之后的世界局势的演变以及美日矛盾的凸显,他根据长久积累的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结合自己对世界和太平洋地区局势的思考,写成了军事战略著作《无知之勇》。在书中,荷马李分析了战争的根源,认为美日之间必将一战,而日本在积极地做准备,其目的不是为同美国作战而是为了战胜美国。该书引起世界的关注,在日本尤其畅销,荷马李由此获得“军事天才”、“天才预言家”的盛名。书中荷马李很好地阐述了他的地缘政治观,而他的这种观念与其帮助中国的实践是统一的。

第五章  荷马李转向中国革命

第一节 红龙计划的酝酿与演变

一、布思的推动

二、光绪去世与红龙计划的初酿

三、容闳的加入与提议

四、艾伦与容闳的初步会谈

五、嫌隙的日益产生

六、红龙计划陷入僵局

第二节 长堤计划的提出与失败

一、日俄战争后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孙中山与荷马李的会谈及长堤计划的提出

三、对长堤计划的质疑和建议

四、筹款艰难与长堤计划的失败

五、革命筹款与《无知之勇》在日本的译介

小结

小结

荷马李的写作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还在关注中国国内局势的发展。在布思的推动下,荷马李尝试谋求美国驻广州领事的职务, 光绪、慈禧先后离世对中国政局产生重大影响,荷马李与布思长谈, 初步拟定了“红龙计划”,即在美国贷款的资助下,让容闳联系康有为及其他人到美国组成顾问委员会,在推翻清政府后成立新政府。荷马李等人在计划商议过程中非常注意保密性问题。该计划由于容闳的提议而变得越来越具体,且由邀请各派首脑到美国来演变为派人到中国去进行游说,试图联络的主要对象也根据形势发生了演变。由于艾伦和容闳之间的会谈不顺利,二人嫌隙日益增大,荷马李和容闳忙于各自的出书等事务,红龙计划最终陷入僵局。

孙中山访美打破了这种僵局。此时随着日俄战争后中国国内革命运动的发展,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及其革命党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孙中山所领导的起义活动需要资金,孙中山此次访美即为筹款。孙中山与荷马李、布思经过会谈后达成“长堤计划”,该计划与“红龙计划”的思路一致,即美方提供贷款,帮助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新政府。长堤计划中孙中山、荷马李、布思的职务分别为总理、总司令和财务代办。黄兴等人得知计划后在表示喜悦的同时,对计划中的军事内容尤其是派美国军官参与中国革命的做法提出质疑。此后,孙中山焦急地期盼布思能按照计划筹得款项,他将革命进展告知美方,并屡次提醒对方革命党人正在按照美方要求行事。然而布思最终未能筹得款项,而西方媒体对黄花岗起义失败的报道则宣告了长堤计划的失败。荷马李为了对孙中山的筹款活动有所帮助,让出了《无知之勇》的中日文版权。孙中山联络池亨吉对该书进行翻译。该书的日译本非常畅销,荷马李由此而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有所助力,同时其著作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增大。

第六章  孙中山的军事顾问

第一节 洽谈贷款与商议资助

一、新方案的谋划及初步实施

二、伦敦游说

第二节 陪同孙中山回中国

一、沿途的作为

二、由上海至南京

第三节 病重回美

一、孙中山辞职与荷马李中风

二、最后的时光

小结

长堤计划失败后,荷马李与孙中山的关系没有受其影响,反而日渐紧密。他们拟定了新的行动方案,即由荷马李游说英美政府,支持孙中山成立新政府,从而达到双方互利共赢。荷马李随即行动起来,经华盛顿到欧洲,沿途游说。其间荷马李与埃塞尔结婚并被媒体于两个月后报道。荷马李到德国就医,身体状况得以改善,眼疾渐渐痊愈。他同时参加德国阅兵活动,见证了德国的军事力量, 由此对世界局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武昌首义爆发后,孙中山立即让荷马李到伦敦进行游说。荷马李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展开活动,但进展并不如人意。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孙中山来到伦敦并入住荷马李夫妇所在酒店, 他与荷马李签署联合声明,并由道森呈递给英国外相格雷,以试图获取英国政府的支持,帮助孙中山建立统一政府。最终虽没有获得英国的贷款,但由此让格雷了解了孙中山及中国国内革命的状况, 并批准孙中山过境香港。在上述联合声明中,荷马李为总参谋长, 只对孙中山负责。荷马李除了忙于贷款活动之外,还就军事相关问题积极联络有关人士。后荷马李夫妇陪同孙中山回中国,荷马李一直以总参谋长身份对外联络和展开活动。

回中国途中,荷马李在槟榔屿和新加坡等地接受记者采访,阐述他的地缘政治观点以及希望中国强大的原因。媒体注意到了荷马李的身份和影响力,甚至称孙中山建立的新政府将处于荷马李的指导之下。在香港以革命派的名义发给美国政府的电报中称,孙中山将担任统一的临时政府的总统,荷马李担任总参谋长并直接同清政府谈判。美国驻香港领事安德森在与孙中山、荷马李的会晤中意识到了荷马李对孙中山的影响力并向美国政府报告。

到达上海后,荷马李陪同孙中山参与同伍廷芳等人的会晤。然而伍廷芳等人并不认可荷马李的身份,且中国国内对于荷马李并不了解。荷马李接受《大陆报》记者采访,以让中国国内对他有更加清晰的了解。美国驻华使领馆以荷马李违反中立为由禁止荷马李参与中国的革命活动,但荷马李义正辞严地对其进行了批驳,并继续辅助孙中山。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荷马李立即联系英美政府告知消息,并再次表达了希望英美能支持孙中山。

荷马李陪同孙中山到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而荷马李所设想的由其负责的军事、外交、议和等事务都分任有人。随着南北和谈的进展,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妥协,而荷马李则在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前两天中风,后回美国休养。荷马李继续与孙中山等人保持联系,并密切关注中国局势的发展。在蓝天蔚的拜访之后,荷马李甚至称要回中国继续为孙中山效力。其后荷马李再度中风,不久后离世。孙中山接受《大陆报》的采访,发表了对荷马李的赞词,并向埃塞尔表达哀悼之情。其后,孙中山还保持着与埃塞尔的联系。

结论

同时,荷马李认为,国家的生命同个人的生命是一样的,国家只有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才能存在,而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国家必须保持战斗力并随时视形势变化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和平。近代中国由于战斗力低下而招致外国入侵,荷马李试图帮助中国完成变革并提高战斗力,以维持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