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前言

四个月了,我终于写了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真是拖延症晚期患者~

本书还是有点有点参考价值的,根据目录就知道具体内容了,所有下面主要列出目录。

老实人应该努力达成名利双收,不能沦为苦力。

书籍简介

老实人启蒙

作者: 方洲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年: 1999-6

页数: 367

定价: 17.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JR人际自助丛书

ISBN: 9787507411287

JR人际自助丛书共7册, 这套丛书还有 《小人研究》《青年怎样适应社会》《寻访脸皮学院》《怎样不受气》《怎样赞美别人》 等 。

内容简介

《老实人启蒙》探讨在中国由来已久的“老实人”问题。本书本观点是,很多老实人都把自己在社会上吃不开的原因归结自己太正直,“不会耍心眼儿”。我们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须善于了解别人的心理,善于针对不同的现实状况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必须运用相当多的处世技巧,我们不能把处世技巧当做“圆滑”和“世故”加以拒绝。老实人必须从自身素质与能力方面反省自己,而不能仅仅埋怨世界的不公平。本书有严谨的理论,有丰富的事例,希望您喜欢这本书。

目录

序言 我们是认真的

上:理论篇

第一章 老实人的四大心理特征

一、以道德准则与主观好恶支配自己的行为

二、对他人的心理和个性严重缺乏了解

三、对人生的技巧和手段持激烈的否定态度

四、对实际效果的利害关系考虑不足

第二章 老实人的五大行为表现

一、利益敏感度不够

二、自我表现差

三、过分重视面子

四、片面坚持原则,不考虑做事的效果和结局

五、人际交往上的严重偏误

第三章 老实人的三种类型

一、耿介型

二、过份实在型

三、软弱型

第四章 老实人为什么常常吃不开

一、老实人违背了重要的社会与社会运作的法则

二、老实人的表现不适应现代商业社会

三、老实人的致命认识错误:我吃不开是因为我高尚

第五章 老实人不该放弃的优势

一、踏实、敬业

二、诚实可靠

三、待人宽厚实在

四、敬诺守信

下:应用篇

第六章 怎样理解与领导接近

一、与领导接近的心理障碍

二、与领导相处的大原则

第七章 我们是否应该百分之百地说实话

一、怎样解决心理问题

二、哪些情况需要说大话

第八章 怎样理解“拉关系”

一、解决心理障碍

二、重要原则

第九章 怎样理解夸奖别人

一、赞美别人不等于溜须拍马

二、赞美别人即使被表面拒绝,受者内心还是高兴的

三、称赞别人是与他人接近的最基本方式

四、有时违心地说别人好话是不可避免的

五、赞美别人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十章 怎样学会强硬

一、解决心理问题

二、方法

第十一章 怎样理解掩饰自己

一、掩饰自己的情绪和好恶

二、有时需要掩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

三、有时需要掩饰自己的意图与观点

四、有时需要掩饰自己的弱点

第十二章 怎样理解表现自己

一、在社会上,光谦虚不行,还要学会宣扬自己

二、摸清对方的需要是表现自己的第一原则

三、有时需要对自己的长处进行夸张

四、表现自己优秀的人品永远不会过份

五、眼下实力不足,可以表现自己的远见和理想

六、当前最需表现的几项工作品质:忠诚、踏实、敬业

七、表现信誉非常关键

八、表现正直的时候也要考虑自己的实力,也要考虑方法

附录 《老实人启蒙》读书笔记

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理论篇”分析了老实人的特点、老实人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以及老实人的弱点。这部分最重要的主要还是提出了两种社会规范法则的理论。

下半部分“应用篇”则是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具体涉及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说真话与掩饰自我、如何看待拉关系等等具体的社会活动技巧,其重点其实并不在技巧上,而是破除本书上半部分所说的“老实人”们对这些行为的心理负担。

本书行文较为啰嗦,阅读的话一目十行地完全跳着看没问题,举的很多例子也并非恰当。但其做的重要工作是从心理上、认识上破除老实人所固守的那些错误的观念,其实只要从心理认知上突破自己的错误观点,剩下的无非就是做事的具体方法问题,这反而是次要的——只要愿意动脑子,办法总比困难多。

理论篇:两种社会规则

相对于本书提出的对老实人的定义、分析以及后面所谓实践中应用的一些技巧。本书最大的点还是在于提出的两种社会运行规则。后面对老实人的分析等等,都是建立在这两种社会运行规则之上的。

本书提出,人类社会一直以来是被两种社会规则所支配:群体规范法则社会运作法则

群体规范法则

群体规范法则,通俗地讲,就是社会公开的道德习俗、法律规范、风俗习惯等等。其特点是可以被公开讨论、公开宣扬,具有正面性,反映的是社会绝大多数所公认的共识。、

同时,群体规范法则还具有表面性和和抽象性。群体规范法则多数时候只具有象征意义,是从事社会活动的一个指示性的要求,通常不落实到具体做事方法和手段上。

社会运作法则

社会运作法则,是做事的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其立足点在于从事社会活动的具体的个人或利益集体。这是其与群体规范法则的根本不同。群体规范法则体现的是社会绝大多数群体或最大公约数的共识。而社会运作法则体现的则是更小的范围。

因此,社会运作法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能拿来公开宣扬、讨论的,因为所立足的基点不同,可能与群体规范法则有悖。故而社会运作法则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此外,与群体规范法则相比,社会运作法则更倾向于做事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具有实用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二者关系

这两种法则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群体规范法则是社会运行的骨架,是最高层次的运行框架;社会运作法则是社会运行的骨肉,是基于基础框架的丰富和补充。

老实人的根源

老实人产生的根源在于对这两种社会运行规范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过分地、孤立地看重群体规范法则。认为社会只在群体规范法则下运行。

故而这就是老实人产生的根源:孤立地、片面地认识社会的运作,而认识不到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人类心理活动的微妙,所以才被贴上“老实人”的标签。其实其他类型的性格,如过分耿直、情绪用事、死板教条等等,其本质也是这种孤立片面的认识思维。

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当代义务教育也有很大关系,从小在学校所学习、被灌输的,基本都是群体规范法则的内容。除非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基本不可能理解到社会运作法则。即便能理解到,也无法把握到二者。相互关系,而落入另一个极端——信奉社会运作法则而轻视群体规范法则,进而完全黑化,这也是不可取的。

两种社会运作法则,可以视为目的法则与手段法则。从更抽象的一个层次来看,手段在形式上是对目的的反动。如果不能理解这个本质,就会陷入恶道。所以对社会规范法则的学习必然是隐蔽性的,一来不同的个人和群体有着不同的、可能相互冲突的利益需求,二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正确把握这两种社会法则的微妙关系,如果大肆宣扬,社会运作法则也只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群体规范法则——另一种抽象的法则

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是,什么才是认识社会的最基本方法呢?道家说“上善若水”,人应该像水一样灵活,而不能死板地固守一种教条。“反者道之动”,事物的发展必定是从两种不同的方向发展,否则就陷入“物壮则老”的衰败之中。这个展开来将谈的话话题很大,就此打住。

本书后面对于老实人的具体特点分析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基本就是普遍对于老实人的特点总结,如利益敏感度不够、不会自我表现,过分重视面子、不愿求人、不会人际交往等等。其中也有些部分观点值得总结一下。

–利益敏感

在老实人的观念里,只有群体这一模糊的、抽象的概念,但具体到自己的人生设计时,却不能分清自己在社会、群体的抽象关系中的具体的地位。这也是大多数社会经验小白们常犯的错误:读过很多书知道很多道理,但依然无法把它们和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相联系起来,这只能通过多实践、多总结才能突破,把自己的感官经验体会和所认知的抽象概念相互贯通起来。

–如何看待面子(自尊)

面子本身是一种自尊心理。老实人过分看重面子的原因,是把群体规范法则与自己的自尊和自我认知高度绑定。一旦遇到有悖群体规范法则的事情,就认为自己的自尊和自我认知受到了影响。

更简单地说,就是把面子(尊严)和自己的利益对立开来。把和自己利益无关的群体规范法则和自己高度绑定起来。表现出来就是“为了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而动情绪”这类行为的表现。

同样地,过分看重面子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对求人办事有很大抵触,认为这会伤害到自己的自尊。

需要认识到:自尊是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一个真正自尊的人,不会因外在如何、别人的眼光如何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老实人表面过分的自尊,实际反应的是不自信的本质。

把自尊和求人等做事的具体方法分离开来。

–人际交往

一种从学生时代延申过来的交友原则就是 价值观交友,即交朋友只看双方价值观、喜好等等,而不是出于利益的诉求。这种交友方式在学生时代可行,但在工作社交中,再坚持这样的价值观,轻则影响自己的情绪(与价值观不同的人打交道),重则处处碰壁。

社会中大多数社交活动都具有 社会表面化交往 的特点,即社交流程化、表面化。这种社交方式并非虚伪,而是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因为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差别巨大,唯有这种表面化的交流,建立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如果连这种表面化的交流基础都没有,那社交就更难了。

在社交中,情绪 往往扮演比理性更重要的角色,人类本质还是情绪动物而非理性的机器。故而夸奖别人、私下的社交,是对关系的润滑剂。

表现法则:人类不是三体人,思想只能通过言语和行动表现,故而社交中,人们都是通过现象和结果,而非动机和初衷来进行评价和判断的。所以要重视行为,其次是言语,至于别人怎么想的,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应用篇

而本书的后半部分就是针对具体做事方法的讨论,其中的重点也还是破除我们对于很多与群体规范法则相悖的社会行为法则的心理障碍,如亲近领导、说真话与掩饰的关系、拉关系、夸奖、强硬斗争等等。

这些在公开的社会规范法则中基本不可能讨论,作者每一部分的开篇也是在通过说理的方式不断破除我们对这些行为的心理障碍。这其中只摘录几个对自己有启发的点:

–与领导接近

领导与常人一样。不要把任何人特殊化,只不过位置和职业、角色和立场不同而已,人和人之间没有那么多不同。

身处领导职位上,“权威”和“架子”有时是必不可少的,犹如所谓“女神”须利用高冷来避免不必要的骚扰一般。

领导需要“权威”和“架子”,但更需要合作的下属以做事,否则就是光杆司令。下属与领导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重视私密社交

人在私下的场合更容易说真话,这也是群体规范法则和社会运作法则所决定的。所以要重视私下的交往、情绪上的交往。

–说真话与掩饰自我

人的思想和意图不可能公开,完全通过言语和行为判断。

在集体中,没有真相,只有共识。

–学会斗争与强硬

在斗争的情况下,不惧怕失去利益,有时反而不会失去自己已经无所畏惧失去的利益。不惧怕最坏的结果,可以避免最坏的结果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