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台大教授吕世浩老师《史记》课程为例,完整课程可以从Coursera或Youtube上学到。下面是吕老师的演讲《学历史的大用》:
以前虽然读玩了整本《史记》,也听过这门课好多遍,但显然没增长多少智慧。这次应该记点笔记的!读《史记》对我的影响比较大的方面就是让被洋奴洗脑多年的我发现二千多年前”中国人民就信奉上帝,敬重天使“这回事,这让我深受震撼。不过仔细想想也很”正常“,毕竟中国人已经沦为夷狄快四百年了,天地祖宗圣贤早已成为文明的灰烬!真正的中国应该是:”以言乎治法,則本之二帝三王;以言乎道統,則本之六經四子,家孔孟而戶朱程也。其學也,源左國而溯班馬;其文也,詩賦則昭明文選而以李杜為歸依;字畫則周禮六書而以鍾王為楷式。賓賢取士,漢唐之科目也;博帶峩冠,宋明之衣服也。“吾辈当博通经史,重整旗鼓,光复中华,立不世之功!
讀歷史有甚麼用
歷史學是培養各種領袖與人才的必備教育,因為它能夠使人對過去「稽其興壞成敗之理」(《史記‧太史公自序》)。
现代历史教育是培养工匠的一部分,可有可无。
重视长期细致的思辨教育,而非短期大量的灌输式记忆。如《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声不是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因为后面说”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琵琶行》中也有如此用法: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如何讀歷史才有用
读历史的第一个作用——启发智慧。
宋代著名的史學家呂祖謙,就說過如何讀歷史的方法:
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一旦遇事,便與里巷人無異… …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而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伪清左宗棠:
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读到最關鍵處,把書蓋上!
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辦?
1、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那个人的位置去想,每一个人物都想一遍,在那个环境下你会做什么选择。
2、揣摩通透。把每一个环境都想的清清楚楚,每一种可能性都想到。
3、体贴入微。做到以上两点还不够,想到每一种可能性是道理,但人不只有道理,人还有性情。
4、洞察表里。做到以上三点就能洞察表里,如此方能更好的理解历史。
不断拿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命互相印证!
下面是补充内容。
《宋元学案第051卷 卷五十一 東萊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一旦遇事,便與里巷人無異。或有一聽老成人之語,便能終身服膺。豈老成人之言過于《六經》哉!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
《呂祖謙東萊集·史說》:
大抵史有二體:編年之體始於左氏,紀傳之體始於司馬遷。其後班、范、陳壽之徒紀傳之體常不絕,至於編年之體則未有續之者。蓋溫公作通鑑,正欲續左氏。左氏之傳終云:『智伯貪而愎,故韓魏反而喪之。』左氏終於此,故通鑑始於此。然編年與紀傳互有得失,論一時之事,紀傳不如編年,論一人之得失,編年不如紀傳,要之二者皆不可廢。韓、魏之事,溫公論之詳矣,今姑言看通鑑之法。
昔陳瑩中嘗謂通鑑如藥山,隨取隨得。然雖是有藥山,又須是會采,若不能采,不過傳聞強記而已。壺丘子問於列子曰:『人之所遊,觀其所見;我之所遊,觀其所變。』此可取以為看史之法。大抵看史見治則以為治,見亂而以為亂,見一事則止知一事。何取觀史,當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如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知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苏轼《答王庠书》: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也?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日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材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读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經典閱讀示例
《留侯世家》圯上纳履
良嘗間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敎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圯:桥
留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仍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说明其人很有胆略
长跪履之——强调忍,一忍到底
先和后(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出乎意料地早才算绝对的先。
什么是先?什么是后?要绝对比人早,不要只是相对别人早。
结合《孙子兵法》”静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创造环境让敌人”半渡“然后击之!
忍为了让敌方失去防备,然后才能出奇制胜。历史就是讲时与变的学问,成就大业需要重视时机。
出奇制胜的例子:
沛公之從雒陽南出轘轅,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餘城,擊破楊熊軍。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嶢下軍,良說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啗秦將。」秦將果叛,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遂北至藍田,再戰,秦兵竟敗。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留侯两个儿子一个叫辟强=避强=忍,不疑=信=先
讀書的三種境界
- 「誦」→背誦
- 「讀」→分析歸納
- 「念」→實踐
”常習誦讀之“中的習指鸟数飞也!
蘇軾《留侯論》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髮,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以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辭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附录 马伯庸《如何阅读历史书?》
为什么读史,是一个情怀问题。为了明得失,为了咨诹善道,为了有资于治道,为了八卦,为了让自己显得有文化等等。
至于如何阅读历史书,我觉得这是一个技术问题。
读史书是一项立体多维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读,前后延展,牵涉极多。想读汉代历史,先秦史不得不有所涉猎;想研究三国,前面汉代豪族和后面南朝世家门阀都要了然于胸;要搞清楚宋代抑武之事,须上追五代藩镇,再追中唐节度使,再溯安史之乱前后,直至初唐用武、隋代军功乃至北魏六镇渊薮,一条主线联络数百年,因果昭然,不可轻忽。
这还只是政治史一条维度,其他维度如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组织类型、社会民俗、器具用法、典章制度、文艺风气、气候、地理等等,无不对当时人的行为造成影响。史书上的每一个事件,必然都是多重因素复合促成。单读史书,只会看到“某人到某地做某事”的叙述,只有叠加几个维度上去,才能明白其背后的动因。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数次大规模南下侵袭,若叠加气候曲线,会发现它们都发生在寒冷期,再进一步深究,会发现与15英寸雨量线的移动密切相关。气候影响地理,地理影响经济,经济决定政策,政策推动军事,再回过头读相关史书,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再比如孟尝君有过一段事迹“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 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如果叠加家具发展史,就会明白,当时没有宽面高足桌椅,用的是矮腿凭几,双膝跽坐在席上。这种家具结构和人体工学,决定了没法大家凑在一桌合餐,只能各吃各的,别人吃的什么,眼神不好真看不到,发生误会再所难免。再看南唐《韩熙载夜宴图》,里面宾客围坐高桌,但食物却是每人一份,说明五代十国正是分餐到合餐的过渡时期。带着这种认识回过头去看鸿门宴,立刻就会汗水涔涔。当时幸亏是分餐制,大家各据一几,彼此相距有些距离,项庄才不得不用舞剑为借口靠近刘邦,给了别人反应时间——如果是合餐制大家共用一桌,怕是项庄早一剑从桌子底下捅过去,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这个说起来没完没了,以后可以慢慢一项一项深入研究,没法一蹴而就。就入门而言,最首要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个基本功,是读图。读史必读图,史书很大篇幅都是围着山河地理说事,历代注书的,也要花大力气在地名考证上。不明白地理和行政区划分,就没法明白围绕这些事情的政治军事行为,不知其价值所在。倘若读者不知敖仓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功能以及它和关中的地理关系,永远搞不清楚为何郦食其听说项羽放弃敖仓时大喜过望,祝贺刘邦“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戍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更不会明白楚汉为什么要围绕敖仓打得头破血流。倘若读者不熟燕云十六州的地形地貌,便不会明白燕云以南,再无关隘险阻,中原顿成刀俎鱼肉,自然更不会理解宋代对十六州的执着不只是自尊心,而是安全感。
古人不幸福,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地理专著和工具太少,光是钻研这一项便要穷尽一生去理解。所幸我们生在现代,比他们幸福多了。我推荐业余历史爱好者们要善用google地图,如果不方便的话,百度地图也差强人意。读史之时,随读随看,还可以切换行政区划和地貌,缩放推移,十分方便,还可以测距。很多史事,本来茫然不可解,一放到地图上,登时就有豁然开朗之感。
比如猇亭之战。光读史书,只知道刘备带兵打到猇亭,陆逊死守不出。刘备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烧光,灰溜溜地跑了。
但结合下面这张图,立刻就能看明白,为什么刘备一路沿江南打到猇亭,陆逊就不能退了。猇亭沿江以东以南,即是宜都。从地形图上能看到,长江在鄂西山地的险峻地势到这里就开始变缓,在宜都形成一个丘陵过渡带,再往东就是江汉平原。换句话说,刘备只要打下猇亭,就能拿下宜都,拿下宜都,就等于从长江山区冲出来,进入平原地带,吴军这仗就没法打了。宜都号称“楚蜀咽喉”、“三峡门城”,可不是浪得虚名。
而刘备为什么连营?历代都说他连营是一个昏招,可看了这个地形图就明白,刘备也不想连营,从夷陵到猇亭的长江南岸,全是山地,兵力根本展不开,只能把营地拉长,结果被陆逊窥出了破绽,招致大败。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兵出斜谷,进占眉县。当时司马懿跟手下人说了一句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后来这句话被罗贯中写进了三国演义,作为司马懿故弄玄虚的证据之一。
演义不去管他,正史里司马懿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出武功就是爷们儿,出五丈原就诸军无事?
而如果我们看了地形图,再结合当时形势,就能明白司马懿这句话的用意何在。
A处是五丈原,在渭水南岸,背靠褒斜道;在它的东边是武功县,武功南边正对着骆谷道,西边是宝鸡,也就是当年的陈仓城。
如果诸葛亮从骆谷道出来攻打武功,离东边的长安不足两百里,等于戳到了曹魏的心尖儿。战局到了那个地步,不考虑军事因素,光是政治压力,就会逼迫司马懿跟诸葛亮决战。到时候狭路相逢勇者胜,胜败在五五之数。就算诸葛亮肯,司马懿还不干呢。
如果诸葛亮从斜谷出来,驻扎五丈原,那他就是打算渡过渭水,打下岐山。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岐山以北是崇山峻岭,诸葛亮一旦攻拔这里,等于掐断了陇西和关中的联系,战略意图和当年守街亭相仿。
司马懿的战略很简单,守。你不打我也不打,你打我也不打。我们从地形图上明白了双方的意图以后,对史书里这段记载也就理解透彻了:“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所以司马懿这句话结合地理看,实是一句略带着点后怕的庆幸。不读图,是体会不出他这种感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