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 为什么你应该学点经济学?
A : 穷寇勿追,破釜沉舟,不要为泼洒的牛奶哭泣,一分钱一分货,这些生活中的经济学思维随处可见。 构建经济学思维,并不是因为你要成为经济学家,而是让你做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明白人,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真正了解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颠覆自己多年累积的常识和定势。
课程大纲
第一讲 微观经济学导论:稀缺性与微观经济学
绪论:为什么学习和如何学习微观经济学?
1.1稀缺性
scarcity表示有限的资源满足不了无穷的欲望
相对而言,稀缺性的存在更因为欲望无限;
稀缺性的结果:机会成本、分工交换
1.2生产可能性边界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表示在既定资源与技术条件下能够生产出来的两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的曲线。
性质:负斜率、凹向原点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一个商品转换成另外一个商品的比率越来越小且该边界是可以向外推移的。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各个位置的边际转换率是不一样的。
1.3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决策过程中面临多项选择,当中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又称为“替代性成本(Alternative Cost)”,就是俗语的“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1.4基本的经济问题
我们之所以要做出选择,是因为存在着稀缺性。
我们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包括哪些?
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生产多少
社会做出基本的选择的目的是要有效率地配置资源。
1.5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如果两个人分别在生产粮食和生产牛肉上有绝对优势,那么进行专业化分工并进行自愿市场交换可以改善两个人的福利。
生产者不一定有绝对优势,但是都有比较优势,至少在比较优势上势均力敌,因此贸易才有广泛的基础。
专业化分工与市场交换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
1.6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分工、交换
1.7市场经济
基本要素:分权决策、利益驱使、价格引导、互利交换
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是利益驱使。
市场经济制度之所以有助于实现效率,最重要原因之一是通过市场交换迅速传递市场信息。
1.8计划经济与混合经济
市场经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解决三个最基本的选择?价格机制和利益导向
1.9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角度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实际是什么样
规范经济学normal economics:应该是什么样
1.10微观经济学要研究什么
对于价格的分析是理解市场机制运行的关键之处。
第二讲 供给、需求与市场均衡
2.1影响价格的需求因素
需求Demand:购买愿望+支付能力
需求则是消费者在各个可能的价格下希望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它是指整个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它的变化表现为从一个需求表到另一个需求表的变化和需求曲线的移动。
需求是针对某一种商品的 多种价格 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量是针对某一种商品 特定价格 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注意找区别!划重点)
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是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希望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它在需求表中是指对应于某一价格的商品数量,在需求曲线上是指某一点的横坐标。因此,需求量的变化在需求表中表现为行与行的变化,在需求曲线上表现为曲线上的点沿着需求曲线移动。
按照需求和需求量的定义,需求的变化将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例如,当需求增加的时候,在各个价格下的需求量也增加了。但是,需求量的变化不一定引起需求的变化。例如,当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时,需求可以不变。
例如公交车的需求
变化是由自身价格以外的因素
(汽油价格上涨)变化导致的。
正常商品:收入增加时,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会跟着增加。
低劣商品:收入增加时,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会降低。
2.2影响价格的供给因素
供给:供给能力+出售愿望
当生产成本上升时,企业对商品供给减少。可以理解为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2.3市场均衡理论
均衡价格成立的前提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是稳定的且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各种因素不再变化。
如果价格导致供求不能相等,那它会自动调节,一直到供求相等。
认为生产费用决定价格的理论,仍然可以在供求均衡价格理论中找到解释,即在需求不变时,因为生产费用变化带来的供给变化会影响价格。
2.4 微观经济政策的市场影响&市场机制与资源配置
对房地产交易征税时,对开发商征收和对购房者征收,没有有本质区别。
资源的使用和配置是靠价格引导下市场参与者的需求和供给行为完成。
如果对粮农进行补贴,会产生如下结果:
1.如果根据产量进行补贴,粮农和消费者都会受益;
2.如果按人头进行补贴,一般只会是粮农受益;
2.5市场均衡理论的应用(一)
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将会使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2.6市场均衡理论的应用(二)
第三讲 弹性理论及其应用
3.1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某商品对自身价格变化的敏感性或反应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E=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即$$E=\frac{\Delta Q/Q}{\Delta P/P}=\frac{P/Q}{\Delta P/\Delta Q}$$,$$\Delta P/\Delta Q$$即为斜率。
E < 0 为普通商品,E > 0为吉芬商品,E=0完全无弹性,E=1单位弹性,0 < E < 1缺乏弹性,E > 1富有弹性
$$E=\infty$$完全弹性:价格没有变化,需求量无限增加
在一个加油站,汽油价格每天都在变化之中。一个司机过来后,没有看价格就直接说,给我加40升的汽油。他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多少?0
从需求曲线上来看,弹性大小取决于斜率和位置:
价格越低,弹性越小;价格越高,弹性越大。
斜率越小越接近负无穷大,弹性越小;斜率越大即越接近0,弹性越大。
关于需求曲线与需求价格弹性大小的关系,如果位置既定,那么斜率(绝对值)越小,即曲线越平缓,则弹性(绝对值)越大。
已知需求方程为D=20-2P,关于需求价格弹性,如下事实成立:
1.当价格为5时,弹性绝对值为1;
- 当价格大于5时,弹性绝对值大于1;
3.当价格小于5时,弹性绝对值小于1;
|
|
对同一个商品而言,如果其需求曲线为直线,其价格越低,则需求价格弹性越小。
3.2其他弹性理论
|
|
需求的交叉弹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某种其他物品的价格每变化1%,会使该物品的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由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推导出替代品、互补品这两个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可以是负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零,它们分别对应着互补品、替代品和无关商品。
当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正值的时候,A和B均为对方的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 当需求的交叉弹性是负值的时候,A和B均为对方的互补品(Complement Goods)。
当两者为互补品时,需求的交叉弹性为负:当Y商品价格上升时,X商品的需求减少。
当两者为替代品时,需求的交叉弹性为正:当Y商品价格上升时,X商品的需求上升。
|
|
3.3弹性理论的应用
无论对商品的供给方征税还是对需求方征税,各自的税收负担份额都是由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共同决定的
第四讲 消费者行为
4.1 消费者偏好与效用
效用utility与偏好preference都是描述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获得的满足的。
使用价值–客观属性 效用–主观感受
同样的商品对不同人的效用可能是不同的。
如果比起看烟花,你更愿意去看电影,根据序数效用论,我们可以说你看电影的效用为-5,看烟花的效用为-6。
边际效用MU递减规律
4.2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等效用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是一条表示当消费者获得同样的效用时的消费组合曲线,其斜率一般为负值,这在经济学中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获得同样的效用,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就必须减少或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或增多。
对较高的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通常对东西多的偏好大于东西少,这种对更大数量的偏好反映在无差异曲线上。
无差异曲线被假设为向右下方倾斜。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反映了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代替另一种商品的比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两种商品都喜欢。因此,如果要减少一种商品的量,为了使消费者同样享受就必须增加另一种商品的量。
除非消费者的喜好改变,否则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这可以用反证的方法证明。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比率,边际替代率通常取决于消费者目前消费的每一种商品量。特别是,由于人可以更愿意放弃他所丰富的商品,并更不愿意放弃他们不多的商品。
假若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假设不存在,除非无差异曲线跟预算线(budget line)的斜率完全一样,否则消费者只会购买一种物品 (corner solution)。
边际替代率MRS可以理解为人们愿意接受的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即无差异曲线上该点斜率。
4.3 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是指一个企业的支出要受到其货币存量和收入的制约。一个家庭、一个非营利机构、一个国家,都存在预算约束。预算约束的软硬程度,取决于具体的环境条件,即取决于要求遵守行为规则的社会关系。预算线表明了稀缺性对人们消费活动的影响。
预算约束线又称预算线,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它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假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
预算约束线的变动预算线是以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为条件,所以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价格发生变化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也会随之变动。
预算方程budget equation:$$P1 \times Y1+P2 \times Y2=M$$
如果两个商品的价格与收入都发生了同方向同比例的增加,那么预算线将:保持在原来位置不变。
如果收入增加,预算将发生如下变化:向外平行移动。
4.4 消费者选择与消费者均衡
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与价格之比相等。
如果消费者面临的效用函数用U=XY表示(这表明X的边际效用等于Y,而Y的边际效用等于X),X和Y的价格分别为10和20,收入为100。则消费者最优选择为:X=5,Y=2.5。
$$\frac{MU_{x}}{P_{x}}=\frac{MU_{y}}{P_{y}}$$
4.5 需求的决定及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应用
价格变动的收入效用方向因商品而不同,替代效应作用方向对所有的商品都一样。
1.根据收入的影响将商品分为正常商品和低劣商品;
2.根据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不同区分普通的低劣商品和吉芬商品;
3.价格变化通过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影响到商品需求。
价格下降对不同商品的影响
分类 | 正常商品 | 低劣商品 | 低劣商品 |
---|---|---|---|
收入效应 | 需求增加 | 需求减少较少 | 需求减少较多 |
替代效应 | 需求增加 | 需求增加较多 | 需求增加较少 |
总效应 | 增加 | 增加 | 减少(吉芬商品) |
第五讲 生产与成本
5.1 生产理论与短期生产规律
如果生产函数为Y=KL,那么劳动L的边际产品是K。
在短期生产中,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产出变化所呈现出的规律都是由边际产品的变化规律主导的。
一个企业使用资本K和劳动L两种要素生产,如果考虑它的短期生产,这意味着:K必来不及改变其使用量,L来得及改变。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只适用于短期,也适用于长期;只要要素比例发生改变,就存在着这个规律。
5.2 长期生产规律
企业处在长期,所有的要素都可变。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般而言,起初是报酬递增,接着报酬不变,最后报酬递减。规模报酬递增和边际报酬递减会同时发生。
规模报酬递减或者规模不经济
如果生产函数为Y=K^a x L^b,且a+b=1,0<a<1,0<b<1,则短期边际产品递减,长期规模报酬不变。
如果生产函数为Y=KaLb,且a+b>1,0<a<1,0<b<1,边际产品递减,但是长期规模报酬递增。
长期成本变化规律背后的原因是长期平均成本的变化,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分别对应的成本变化规律是:平均成本先递减,然后不变,最后递增。
5.3成本理论
经济学中的生产成本即机会成本不是会计意义上的成本。
沉没成本: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经济学家做决策时,只要有利润就支持,没有利润就否定。会计师做决策时,要比较不同项目的利润挑选利润最大的项目。但他们的决策结果是相同的。
如果你拥有的资源如土地、资金和人力有各种竞争性的用途(用于一方面就不能用于另外一方面),在会计师的计算中,各种项目可能利润不等;但在经济学家的计算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盈利的,其他皆为亏损(如果各个项目利润不等的话)。
5.4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在短期,各种成本的变化规律都起因于边际产品的变化规律。
短期的成本:
1.TC = VC+FC,符号分别为总成本、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
2.ATC = AVC + AFC,符号分别为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固定成本
3.MC = MVC ,符号分别为边际成本(总成本的边际成本)和边际可变成本
长期成本变化规律背后的原因是:长期平均成本的变化。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体现在边际成本的变化上,规模报酬变化规律体现在平均成本的变化上。
经济学定义的生产成本包括正常利润在内。
长期平均成本(LAC)与短期平均成本(SAC)的关系:LAC是各种SAC中的最低的那个SAC。
第六讲 竞争市场下的厂商行为
6.1竞争市场&利润最大化供给决策的原则
完全竞争:无数买方卖方、标准化生产、自由进出市场、信息共享
完全竞争条件下,例如在农贸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厂商只能接受既定价格,不能改变或影响价格。
完全竞争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倾斜的,厂商需求曲线是水平的。
利润最大化条件:(所有企业)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
竞争市场:P=MR => P=MC
一般我们认为农贸市场属于完全竞争,该市场上的摊贩生产或销售的边际收益与价格相等。
6.2短期厂商供给决策
经济利润就是超额利润,简称为利润;正常利润包含在成本之中;收支相抵时企业获得了足额的正常利润。
在短期,完全竞争的企业有可能出现亏损但也要继续营业。
在长期,完全竞争的企业得不到经济利润。
当一个竞争企业处于长期生产中时,虽然只能做到收支相抵,但是仍然会留在这个市场,这是因为:它已经获得了正常利润,离开也不会更好。
在确定最优产量时,厂商如果决定生产而不是停业,所有厂商都要满足MR=MC。
6.3短期与长期厂商的供给决策
短期与长期均衡厂商的区别:
短期:厂商数量固定,规模也无法调整
长期:企业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来得及调整,这也意味着企业可以进入和退出这个市场。收支相抵,有正常利润,无超额利润或经济利润。
竞争市场均衡会出现供给与需求相等,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实现既定条件下的最好结果(最大效用和最大利润),因此是有效率的。
第七讲: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行为
7.1垄断的成因
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Monopoly
市场容量限制与规模经济要求导致一个市场里只存在着一家企业,这家企业构成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的厂商属于完全垄断。
在既定的市场容量范围内,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是递减的。
形成垄断的决定性因素是最低规模效率,即相对于需求的规模,使平均成本实现最小化的产量水平。
7.2垄断厂商的收益规律
对于一个垄断企业而言,其生产决策也是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来确定产量和价格的。
一般而言,所有市场的市场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厂商需求曲线就不一定了。
一般而言,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会有MR < P,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则有MR=P。
垄断厂商在确定产量和价格时必须满足MR=MC.
对于一个垄断企业而言,它的价格就是其平均收益,但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
7.3垄断厂商的供给决策
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在确定产量时都必须遵循 MR=MC的条件。
一般而言长期中,垄断企业与完全竞争企业相比较,是有利润的,但是在短期垄断企业也可能存在亏损。
在短期,垄断企业可能存在着正的利润,还有可能出现收支相抵的情况,也有可能因为亏损而停止营业。
MC=MR=价格P(1+1/E需求弹性) =>$$ (P-MC)/P=1/(-E)$$
市场力量market power与需求价格弹性有关,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越大,则市场力量越小。根据市场力量的测算公式,市场力量的大小既和竞争有关,竞争越激烈,则市场力量越小;也和消费者的“抵制“有关,消费者对价格越敏感,市场力量越小。
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为Q=D(P)=100-2P;成本函数为C(Q)=2Q;则它的利润最大化价格是( 26),它的最优产量水平是( 48)。
7.4 什么是寡头垄断&共谋的寡头垄断:卡特尔
一个市场的企业少于多少才算是寡头垄断,是以这些企业是否彼此影响从而需要考虑对方的反应为标准的。
卡特尔—-公开的有明文协定的串谋
暗中串谋—-往往是价格领袖制price leadership
对卡特尔组织而言,他们的行为像单个垄断厂商一样,制定统一价格使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化,但面临不稳定性的问题。
随着寡头数量由少变多,单方面增加产量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弱,其竞争动机会加强。
7.5 竞争的寡头垄断
寡头之间的竞争有着如下特点:
1.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其他企业如何对自己决策进行反应
2.根据对其他企业反应的预期来决定自己的产量和定价
对于一个垄断企业而言,它的价格就是其平均收益,但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
当厂商数量比较少的时候,价格效应大于产量效应,合作动机大于竞争动机。
寡头之间的竞争表明,由于产量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存在,产量增加了并不一定会增加收入。
7.6 纳什均衡
Nash Equilibrium
偏远农村里的各种随礼其实是纳什均衡,也是囚徒困境。
官场上通行的买官卖官属于纳什均衡,也是囚徒困境,几乎所有官员其实也希望有制度能禁止。
7.7 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有别于完全竞争的本质区别在于产品是否有差别,在厂商数量上没有本质区别。
相比较于寡头垄断,由于垄断竞争市场的卖家和卖家非常多,所以在长期中,垄断竞争市场比寡头垄断市场,更有效率。
7.8 价格歧视(一)
price discrimination价格歧视,不仅仅是说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而且它强调这么做的动机是利润最大化,商业实践条件:
厂商具有一定的垄断势力、消费者无法进行套利交易、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弹性是不一样的
7.9 价格歧视(二)
三级价格歧视:按地域、时间等进行歧视,如电影放映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票价不同属于三级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按数量进行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完全区分对待消费者,如果能够实现完全价格歧视,那么垄断厂商可以获得全部的消费者剩余。
价格歧视可以改善效率,但是损害了公平。利用价格歧视,可以使得本来有可能亏损的企业扭亏为盈。
7.10 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
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总剩余减少量
从效率的标准来判断,垄断厂商的问题不在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福利的测度),而在于所减少的消费者剩余没有全部转化成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利润),有一部分白白浪费了。
7.11 反垄断措施
负面清单:串谋、掠夺式定价、市场份额过大的并购、价格管控如收益率管理、分拆过大的企业
政府是否干预市场的标准是: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企业会受到市场的制约,就不干预;如果企业未受到市场足够的制约,存有垄断势力,就要干预。
第八讲 要素市场理论
8.1要素需求理论
生产中的要素: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的才能
一般来说,居民户可能既是消费者又是要素的提供者。要素的供给来自于居民户的效用最大化决策,要素的需求来自于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决策。
8.2边际收益产品与边际产品值
边际收益产品MRP=MR x MP:企业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带来产量增加从而获得的新增收益。
按照定义,边际收益与边际收益产品都是指收益的增加量,前者是由产品增加带来的,后者是指要素投入增加带来的。
边际产品值VMP=P x MP:边际产品的市场价值
边际收益产品与边际产品值两个指标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适应场合不同。前者适应所有的市场结构,后者只适应商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是前者的特例。
8.3要素需求要遵循的原则:利润最大化
厂商对劳动的需求的因素之一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以前定义的边际产品。
因为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因此只有降低工资率厂商才会增加劳动需求量,从而劳动需求曲线是负斜率的。
8.4完全竞争市场中的要素价格决定与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的边际生产力理论:
1.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于该要素市场供给与需求。
2.当要素市场处于均衡时,要素价格与要素的边际产量值相等。
3.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按照它的边际产品获得报酬。
竞争市场中,要素价格W=要素边际产品值VMP
假设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只有劳动,某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处劳动投入量为3个单位,产量为20,市场中的工资率为50,则商品的价格为7.5。
如果一个竞争性企业雇佣了100个员工的话,所有的员工报酬都是按照最后一个员工的边际产品(或边际产品值)来支付的。
假设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完全竞争,生产要素为土地、劳动。某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生产处投入劳动为2,土地为1,产量为20、市场中工资率为40、地租为20。求土地和劳动的边际产品。土地的边际产品为4、劳动的边际产品为8。
解析:
|
|
8.5对劳动的需求
厂商对劳动的需求的因素之一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以前定义的边际产品。
影响厂商对劳动的需求的因素:产品的价格、资本使用数量的变化、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技术进步
因为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因此只有降低工资率厂商才会增加劳动需求量,从而劳动需求曲线是负斜率的。
8.6劳动供给的最优决策
当工资率已经很高时,如果其继续上升,劳工供给有可能会减少。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分为两个阶段:
1 、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增加。
2 、在工资率较高的阶段,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减少。
因此,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S呈现“向后弯曲”的形状。
由于增加一单位时间的闲暇,意味着失去本来可以得到的一单位劳动的收入(工资),因此劳动的价格(工资)实际上是闲暇的机会成本,于是可以将工资看成是闲暇的价格。那么,工资率的变化就是闲暇的价格变化。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我们了解到,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会产生两个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果工资提高了,那么表明闲暇这种商品的价格提高了,根据替代效应的原理,此时消费者会减少对闲暇这种商品的购买,即由于替代效应,提高工资会诱导消费者增加劳动的供给。另一方面,工资的提高意味着消费者工作相同的时间收入会增加,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根据收入效应的原理,消费者会增加所有正常商品的购买,显然,闲暇也应该是一种正常商品。这时,由于收入效应,消费者会增加对闲暇的消费,从而减少劳动的供给。
8.7劳动供给曲线的得出与移动
当工资率上升时,一小时闲暇的价格也上升。
工资率上升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者的作用方向相反。如果工资率一直增长到使收入效应起主要作用,则劳动供给曲线将向左上方弯折。
工资率上升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者的作用方向相反。如果收入效应起主要作用,将导致劳动供给曲线将向下倾斜。
当工资率上升,替代效应将减少闲暇时间,收入效应抵消这种作用。
如果劳动供给曲线几乎垂直,这意味替代效应差不多被收入效应抵消。
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nominal price)发生变化后,将同时对商品的需求量发生两种影响:一种是因该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称为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另一种是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因一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商品总量的变化,称为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8.8劳动市场均衡
在竞争性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上对劳动的需求由__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___得来。
在竞争市场中,企业不存在歧视,如果确实存在,则一般来自于顾客。
竞争企业不存在歧视的原因在于,一旦采取歧视,则成本会高于不歧视的企业,在长期中会被市场淘汰。
如果企业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那么竞争市场可能也存在歧视。
8.9土地报酬与资本报酬
租金价格rental price
在竞争市场中,土地的地租和资本的租金和劳动一样都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
在长期中,资本和土地租金的变化趋势为:资本租金逐渐减少,地租不断上升。
当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人力投入到土地上,关于地租的变化正确的是:
1.土地的边际产品增加,在竞争市场中,MPLand上升,导致地租上涨。
2.土地的边际产品增加,总产品增加,在竞争市场中,地租上涨。
第九讲 市场失灵与公共政策
9.1什么是效率
对同一个产品的生产,如果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是有效率的。
9.2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 实际支付的价格
特点:用来衡量消费者福利的主观心理感受,可以用需求曲线计算在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得到。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就越大。
生产者剩余Producer’s Surplus=实际收到的价格 - 生产的机会成本
特点:用来衡量生产者福利的客观存在,可以用供给曲线来进行计算。价格越高或成本越低,生产者剩余就越大。
利润=价格 - 全部成本
在短期:机会成本<全部成本, 生产者剩余>利润
在长期:机会成本=全部成本, 生产者剩余=利润
9.3竞争市场的效率
资源配置让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的总剩余最大就是有效率的。
效率实现的条件:最高购买价格、最低生产成本、社会最需要的用途
竞争条件下即不存在垄断、没有外部性、没有公共品、没有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可以最大化总剩余。
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社会成本,市场价格均衡,有效率
9.4帕累托效率与市场失灵
Pareto optimality / Pareto efficiency
帕累托效率 / 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效率,不是技术效率
帕雷托改進要求在提高某些人福利的時候不能減少任何一個人的福利。
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条件:
1.只考虑消费者时,消费者剩余最大
2.只生产者时,生产者剩余最大
3.对整个社会而言,总剩余最大
当一个市场有效率的时候:不再有未被获得的而能通过交易得到的好处。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是指以市场为基础的对稀缺资源的无效配置,即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如下( 外部性、垄断、公共品、信息不对称 )。
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其实也属于市场失灵,只不过是广义上的概念。
9.5什么是外部性
当市场活动外的人们无偿享有了额外收益或者承担了不是由他们导致的额外成本时,被称为外部性Externalities。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都可能产生外部性。
当你个人在做消费决策时,你考虑的是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
正的外部性: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
负的外部性:社会收益小于私人收益、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社会收益=私人收益+外部收益
歌星汪峰在酒吧消费时唱歌,带动消费者情绪高涨,此为正外部性。但是,如果酒吧老板支付他报酬,那就没有发生外部性。
9.6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上)
实现市场效率的条件是边际社会收益MSB = 边际社会成本MSC
私人决策确定最优产量:边际私人收益MPB = 边际私人成本MPC
从供给角度考虑,负外部性引起一种物品的社会成本曲线高于供给曲线(私人成本曲线)。
从供给角度考虑,(没有内在化的)负外部性会导致私人决策导致的市场均衡数量大于社会所需最优数量。
9.7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下)
从需求角度来看,当存在负外部性时,边际私人收益大于边际社会收益,最终实现的产量大于社会所需求的最优产量。
从需求的角度,当正外部性存在的时候,最终实现的产量小于社会所需求的最优产量。
负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 | 正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 |
---|---|
边际私人收益大于 边际社会收益 | 边际私人收益小于 边际社会收益 |
边际私人成本小于 边际社会成本 | 边际私人成本大于 边际社会成本 |
最终市场均衡产量大于 社会所需求的最优产量 | 最终市场均衡产量小于 社会所需求的最优产量 |
9.8外部性的内在化
对于外部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外部性内部化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ization的方法进行解决。
歌星汪峰创作的《春天里》被旭日阳刚唱火,为后者带来巨大好处,此为正外部性。当汪峰让他们支付版权费时,此为外部性的内在化。
外部性内部化方法之一是把施加2外部性和承受外部性的两个企业进行合并。
9.9科斯定理
Coase Theorem:如果交易成本足够低
,产权界定清楚
,私人总是可以通过协商、资源的交易
来实现资源的有效率配置
。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是指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
交易成本在科斯定理中很关键,因为如果交易成本足够大的话,可能无法导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9.10纠正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管制配额Quota、庇古税Pigou tax、可以交易的许可证(如排污)License tradable
,拍卖许可证
由于在现实中政府通常不知道企业的排污需求曲线,因此庇古税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政府知道企业的排污成本和需求,庇古税就会有效率。
如果是实行可以交易的许可证制度,则治污成本最低的企业会承担最大的减排份额。
负外部性:征税
正外部性:补贴,如节能灯
9.11公共品带来的市场失灵
公共品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如容易产生The Rise of Free Rider搭便车、tragedy of commons公地悲剧,只要完全将共有资源私有化并明晰产权,有助于解决公地悲剧。
物品分类 | 竞争性Rivalry | 非竞争性Non-rivalry |
---|---|---|
排他性Excludability | 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如饮料 | 俱乐部产品club goods如有线电视、互联网 |
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 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如牧场 |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如绿化、治安秩序 |
在自然赋予的公共品(准确说是共有资源)领域,主要是个人过度使用公共品(或共有资源)导致的市场失灵。
产权界定保护并私有化有助于缓解公共品带来的市场失灵。
9.12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 A situation in which one party in a transaction has superior information that is not revealed to the other.
隐蔽行为Hidden Action
事前Adverse Selection:信息劣势一方会预测信息优势一方采取对自己不利的行动,信息劣势一方会取消交易。
事后Moral Hazard
9.13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逆向选择与道德危险的区别在于,前者发生在交易之前——信息劣势一方在选择不同的交易对象时,因为缺乏信息总是找到对自己不利的交易对象,后者发生在交易进行过程中——在进行交易时信息优势一方做出不利于对方同时又不被对方查知的行动。
市场应对隐蔽新行为:
传递市场信号Signaling:信息优势的一方主动传递信号,如证书、投行人士住五星级酒店等。
甑别Screening:信息劣势一方采取行动让对方提供私有信息,如保险行业的不计免赔。
9.14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办法
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某些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却无法提供,反映了市场的失灵。
在异地旅行的人们选择去具有知名度的连锁店进行消费,原因之一在于连锁店通过统一的服务(部分)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国家质量标准的强制执行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之一,这也意味着政府干预。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纠正市场失灵,改善市场效率
2.消除市场机制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3.通过政策干预经济使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第十讲 微观经济学的现状与前沿
10.1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微观经济学的根本特征:演绎推理、理性、寻求均衡
理性行为具有1.偏好具有传递性、2.目标明确,会计算和比较两个特点。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再分析理性的人在面对外在情况改变时的反应。
10.2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缺陷
我们学过的微观经济学一直在分析均衡,利用求解均衡来解释过去,预测未来。
我们学过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对个人决策者的分析是建立在理性行为假设之上的。
均衡并不总是存在,因此我们学习过的微观经济学(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有它的局限性。
10.3 非理性行为:行为经济学
人们的行为并不总是受利益的驱使,也有更多的时候受到情绪和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我们学习过的理论)有其局限性。
人们的行为不只关注个人利益,也关注公平。尽管如此,还是可以用理性的分析模式来分析他们。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1.人们并非总是理性的。
2.人们的偏好并不总是一致。
3.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10.4 行为经济学关于偏好与决策的理论
行为经济学关于偏好的理论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说的是,对于同一件物品,当你在拥有时要比不拥有时,对它的估值要高一些。
一般而言,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去某步行街玩丢了200元钱,我们可能会非常沮丧;但恰好有一活动,参与某抽奖活动有机会得到价值200元的礼品,我们并不一定会去参加。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厌恶损失 )
成语中的朝三暮四所表明的就是经济学所说的框架效应。
行为经济学关于决策的理论
锚定效应Anchoring:做决策时受到可能是他人为了引导你而有意提供的先验信息的影响。设想我们在购买某种商品的时候,如果商家挂出“限购三件”的宣传标语,大多数人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数量锚———“最多只能买三件,这一定是紧俏货,我得尽量把三件的限额用够”,于是将自己的购买数量从原本计划的一件进而提高到两件甚至三件。由于消费者并不是绝对的“理性人”,锚定效应会造成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决策偏差。
经验法则未必都会带来坏的结果,有时候反而能够节约成本,比如选择电信套餐时候就可以利用经验法则。
小数规则说的是,人们往往会根据很少量的信息来做判断和决策;但是这种决策规则往往会是有偏的。
信息类型 | 信息发布方式 |
---|---|
两个好消息 | 分开发布 |
两个坏消息 | 一起发布 |
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 | 一起发布 |
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 | 先发布坏消息,再发布好消息 |
企业工资应该慢慢涨,政府应该优先选择退税而非减税来刺激消费。
10.5 微观经济学与现实
目前主流经济学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更多可以看成一种规范性的理论。
各国中央银行应该增加独立性,应该采取按规则行事的货币政策如设定一个确定的通货膨胀率,不应该相机抉择。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食品包装的规格在重量上往往不是整数,如饼干为237克或者331克等等;甚至不同规格的包装也不具备倍数关系,如小瓶装的水为300克,而大瓶装的水为530克。这表明:
1.厂商故意不做整数或倍数包装,目的是一定程度上恰到好处地迷惑消费者;
2.消费者不具备足够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