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課程鏈接古代漢語

解字、析文、通經、明理,學習有用、用趣、有內涵的古代漢語,領略中國古代語言的恒久魅力!—— 課程團隊

課程概述

古代漢語是一門語言基礎課與工具課,具有較強的學科平台性、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本課程共12單元,60學時,主要學習文字、音韻、詞匯、語法、訓詁、詩詞格律等基礎知識,通過解讀甲金文出土文獻和經史子集傳世文獻,培養和提升閱讀中國古代文獻以及研究古代漢語的初步能力。學好古代漢語,將為學習語言學、文字學、方言與文化、古代文學、史學、哲學、考古、古典文獻學、中醫學、天文學、翻譯、書法奠定堅實的基礎。

課程大綱

第1周  預備知識

1.1緒論

本课程提到的文献分为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类。

古代漢語的書面語可以分爲文言文和古白話兩大類。

“企鵝”的“企”字和”企足而望“中的“企”字意思相同。

企:1.會意。從人,從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個人,下面是“止”(腳),表示這個人在踮起後腳跟,有企力,企足的意思。本義:踮起腳跟。今為盼望的意思。2.開啟。 3.姓。 4.企望(舉起腳跟而望);企仰(踮起腳來仰望);企足(踮起腳)5.立,站立 6.企望,盼望

迫po四聲,”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中”錯“為磨刀石之意。

從唐代起,錯才表示錯誤

gu dui:蹲著的意思

居:中古音gu

孩:國語注音:ㄏㄞˊ;漢語拼音:hái;國際音標:xai 基本解釋:兒童 鞋:國語注音:ㄒㄧㄝˊ;漢語拼音:xié;國際音標:ɕie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 古漢語中是沒有j、q、x這三個音的,現代漢語中的j、q、x一部分來自古時的g、k、h,一部分來自z、c、s。所以,在古漢語中鞋子不讀作xie子,而是讀作hai子。後來,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讀作hai,另一部分則讀作了xie,鞋字即屬於後一種情況。但是在南方的一些方言中,鞋子卻一直被讀成haizi。時間一長舍不得鞋子套不著狼也就被訛傳誤記為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了。

1.2 繁簡字入門

馬列–滿洲史觀真是”影響力巨大“!王統尚老師一本正經的說”鴉片戰爭“讓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實際上,滿清入關早就讓中國人失去了自信!

錢玄同、周樹人這類大漢奸會被永久定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民國二十四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的《簡體字推行法令案》共推行了324個簡體字。雖然沒能推行下去,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教育部真是個正常國家必須得被廢除的部門啊!!

殘體字特指西元1956年共產黨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中的2238個簡體字,這2238個簡體字一共替代了2264個繁體字。

簡化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禮-禮、無-無、萬-萬屬於異體字組合。

現代楷書字體“為”是從繁體字“爲”的草書楷化而來的。

疑問:滅這里難道不是取一部分?

結合討論題,還是得吐槽《大明王朝1566》真是個SB編劇配上SB觀眾的”神劇“,同樣類型的還有《走向共和》。腦殘太多導致這兩部劇在豆瓣上的評分特別高!比如《大明王朝1566》里面有歷史上不存在的“改稻為桑”政策能讓大批知乎眾滿足自己仇視中國傳統的小確幸,再比如錯誤俯拾皆是的《走向共和》里孫先生“一本正經”地詆毀“三綱”……

圖中“萬裏風雲從此始”應為“萬里風雲從此始";

附錄正體字和殘體字轉換簡表

以前在人人上摘录的,来源不可考,侵删

干:對應三個繁體字: (干)涉,(乾)燥,(幹)部;

后:對應兩個繁體字: (後)面,皇(后);

系:對應三個繁體字: (系)列,關(係),聯(繫);

历:對應兩個繁體字: (歷)史,日(曆);

钟:對應兩個繁體字: 時(鐘),(鍾)意;

板:對應兩個繁體字:老(闆),木(板);

表:對應兩個繁體字:手(錶),外(表);

丑:對應兩個繁體字:(醜)怪,子(丑)寅卯。

范:對應兩個繁體字:模(範),(范)仲淹[注:姓氏]

丰:對應兩個繁體字:(豐)富,(丰)采;

刮:對應兩個繁體字:(颳)風,搜(刮);

胡:對應兩個繁體字:(鬍)須,(胡)闹,(胡)亂;

回:對應兩個繁體字:(迴)旋,(回)頭,(回)報,(回)族;

伙:對應兩個繁體字:(夥)計,團(夥),(伙)食,(伙)房;

姜:對應兩個繁體字:生(薑),(姜)子牙[注:姓氏]

借:對應兩個繁體字:(藉)口,(藉)題發挥,(借)錢;

克:對應兩個繁體字:攻(剋),(剋)期,(克)勤(克)儉,千(克);

困:對應兩個繁體字:(睏)倦,(睏)覺,(困)苦,圍(困);

漓:對應兩個繁體字:(灕)江,淋(漓);

里:對應兩個繁體字:表(裏)不一,這(裏),(里)程,鄰(里)關係;

帘:對應兩個繁體字:窗(簾),垂(簾)聽政,酒(帘)[注:旗子狀嘅標誌]

面:對應兩個繁體字:(麵)粉,(麵)條,當(面),表(面),反(面);

蔑:對應兩個繁體字:污(衊),(蔑)視;

千:對應兩個繁體字:鞦(韆)[注:簡體:秋千],一(千),(千)秋基业。

秋:對應兩個繁體字:(鞦)韆,(秋)季;

松:對應兩個繁體字:(鬆)散,(松)樹;

咸:對應兩個繁體字:(鹹)菜,老少(咸)宜;

向:對應兩個繁體字:(嚮)前走,方(向);

余:對應兩個繁體字:業(餘)愛好,(余)[注:第一人稱代詞,我]

郁:對應兩個繁體字:(鬱)(鬱)寡歡,濃(郁);

御:對應兩個繁體字:抵(禦),(御)驾親征;

愿:對應兩個繁體字:(願)望,(願)意,許(願);

云:對應兩個繁體字:(雲)彩,(雲)南省,子曰詩云;

芸:對應兩個繁體字:(蕓)薹,(芸)香;

沄:對應兩個繁體字:(澐)[注:大波浪],大江(沄)(沄);

致:對應兩個繁體字:細(緻),(致)敬,(致)力;

制:對應兩個繁體字:節(制),(制)度,(製)造;

朱:對應兩個繁體字:(硃)[注:名詞:朱砂],(朱)紅色;

筑:對應兩個繁體字:建(築),(筑)[注:古代樂器]

准:對應兩個繁體字:(準)則,瞄(準),(准)許;

辟:對應兩個繁體字:复(辟),開(闢),精(闢);

别:對應兩個繁體字:告(別),(別)人,差(別),(彆)扭;

卜:對應兩個繁體字:占(卜),前程未(卜),蘿(蔔);

种:對應兩個繁體字:(种)[注:姓],物(種)起源,(種)田;

虫:對應兩個繁體字:昆(蟲),毛(蟲),長(虫)[注: “虺”的本字,毒蛇]

党:對應兩個繁體字:(党)項[注:姓氏],(黨)員;

斗:對應兩個繁體字:車載(斗)量,煙(斗),北(斗)星,(鬥)牛士,(鬥)智(鬥)勇;

谷:對應兩個繁體字:五 (穀)雜糧,稻(穀),山(谷),進退維(谷);

划:對應兩個繁體字:(划)船,(划)得来,刻(劃);

几:對應兩個繁體字:茶(几),(幾)乎,(幾)個;

家:對應兩個繁體字:(傢)具,(傢)什,(家)庭,(家)乡,科学(家);

据:對應兩個繁體字:占(據),(據)點,凭(據),拮(据);

卷:對應兩個繁體字:風(捲)殘雲,讀書破萬(卷),試(卷);

蜡:對應兩個繁體字:(蠟)燭,(蜡)[注:古代嘅一種年終祭祀]

了:對應兩個繁體字:(了)卻,受不(了),(瞭)解、一目(瞭)然、不甚(瞭)(瞭);

累:對應兩個繁體字:(纍)贅,罪行(纍)(纍),(纍)计,連(累);勞(累);

朴:對應兩個繁體字:(朴)刀,(樸)素;

仆:對應兩個繁體字:前(仆)后繼,(僕)人,公(僕);

舍:對應兩個繁體字:(捨)棄,施(捨),宿(舍);

胜:對應兩個繁體字: (勝)利,名(勝),(胜)任;

术:對應兩個繁體字:技(術),苍(术)[注:中草藥]白(术)[注:中草藥]

台:對應四個繁體字:

1.天(台)[注:山名又地名]兄(台)[注:稱呼]

2.亭(臺)樓閣,舞(臺),

3.寫字(檯);

4.(颱)風;

体:對應兩個繁體字:身(體),(体)夫[注:抬靈柩嘅人)

涂:對應兩個繁體字:

1.(涂)[注:水名;姓](涂)月[注:夏曆十二月](涂)吾[注:水名(見《山海經·北山經》)];

2.生靈(塗)炭,(塗)改;

吁:對應兩個繁體字:長(吁)短歎,呼(籲);

佣:對應兩個繁體字:雇(傭),(傭)人,(佣)金;

折:對應兩個繁體字:奏(摺) ,(摺)叠,曲(摺),(折)本,(折)斷;

征:對應兩個繁體字:遠(征), (徵)召,象(徵);

症:對應兩個繁體字:(症)候,(癥)[注:腹中結塊之病]結

厂:對應兩個繁體字:(厂)[注:多用于人名],工(廠);

广:對應兩個繁體字:(广)[注:多用于人名],(廣)阔、(廣)東省;

发:對應兩個繁體字:(發)達,頭(髮);

复:對應兩個繁體字:重(複),繁(複),(複)雜,(復)查,(復)習;

汇:對應兩個繁體字:(匯)合,(匯)款,(彙)聚,詞(彙);

获:對應兩個繁體字:捕(獲),(獲)得,收(穫);

尽:對應兩個繁體字:(儘)管,(盡)力,前功(盡)弃;

苏:對應兩個繁體字:紫(蘇),江(蘇),(蘇)维埃,(甦)醒;

坛:對應兩個繁體字:天(壇),花(壇),設(壇),論(壇),體(壇),(罎)(罎)罐罐,(罎子;

团:對應兩個繁體字:(團)结,(團)體,師(團),(團)員, 湯(糰),飯(糰);

须:對應兩個繁體字:必(須),(須)知,胡(鬚);

脏:對應兩個繁體字:肮(髒),內(臟),五(臟)六腑;

只:對應兩個繁體字:(隻)言片語,一(隻),(衹)不過,(衹)有;

1.3 古代漢語工具書及網站

紙本工具書主要包括字書、詞書、韻書、義書四大類。

《漢字大字典》收字56000個左右,包括字的字形、字音、字義。

我國最早的一部推求語源(從聲音角度推求字義由來)的工具書是《釋名》。

《同源字典》的作者是王力,這本書主要可以方便人們進行哪方面的研究?語源研究

現代人編的有《上古音手冊》、《漢字古音手冊》。

1.4 《故訓匯纂》訪談片:專訪宗福邦先生和於亭教授

《故訓匯纂》是由武漢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集體編纂的,其主編是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從西元1985年立項到2003年出版,前後歷時18年,編成了1300萬字的巨著。

《故訓匯纂》是一部以全面系統地匯輯先秦至晚清古籍中故訓資料為目的的大型語文工具書,從訓詁史的角度講,是《經籍籑詁》的繼承與發展。

1.5 《說文解字》:解讀漢字的橋梁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許慎認為,獨體字是“文”,合體字是“字”,所以他把自己編撰的說解獨體字和合體字的書叫做《說文解字》。《說文解字》首創部首法,共分540個部首,據形系聯,以義相從。《說文解字》一共收了9353個字。

許慎編排字的原則主要是據形系聯,以義相從。

“自”在造字之初的本義是鼻子。

“向”在造字之初的本義是朝北開的窗戶。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中的“景”字意為日光。

說文解字序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也。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草書。尉律: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皇帝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也。三曰篆書,即小篆。四曰左書,即秦隸書。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俗儒鄙夫,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聖人之微恉。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僊之術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矣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

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譔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也。萬物咸睹,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喻。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

第2周  出土文獻甲金文選讀

2.1 甲骨文祈年卜辭選讀:受年

《説文解字》中王的解釋有問題,本意應該是斧鉞。

施受同辭一般認為屬於"反訓"的一種,被分為兩類:句法的施受同辭和詞義的施受同辭.楊樹達《古書疑義舉例續補》中首次提出"施受同辭"的概念,並舉例進行了說明.但楊樹達所說的施受同辭很龐雜,需要進行考證和分析.本文通過對楊樹達所舉例證的具體分析提出,施受同辭和動詞的意義特征以及句法關系非常密切,而且屬於特定歷史時期特定類別動詞的句法特征。 總而言之,施受同辭,受,主動與被動是同一個字,屬於反訓。後來為區分,才有授表主動,受表被動。

“年”最開始的意思是谷物成熟。

“祈年殿”的用意是為了祈求豐收,祈禱有一個好收成好年景。

“年”的甲骨文字形由上下兩部分會意而成,上面是禾,下面是一個人,表示人背著成熟的莊稼。

束,金文象束縛囊橐(即袋子)兩端之形,本義是束縛。「束」、「東」是一字之分化,皆象束綁囊橐兩端之形。後於囊橐中間加一橫畫分化出「東」字。甲骨文「束」即有讀作「東」,表示東方。而金文「束夷」亦當讀作「東夷」。橐,甲骨文象以繩索綁束囊袋之形,本義是囊袋、袋子。因為「橐」是有底的袋子,所以只需綁繫一端,與「東」、「㯱」、「束」是無底的囊袋,以繩束其兩端有別。

南字的本意是一種鐘鼓形的樂器,而且這種樂器來自南方,所以南方的南用這種鐘鼓來表示了。金文的南字,在甲骨文的中間加了一個上端開叉的棍棒形狀,讓畫面更加動態化。表示儀式上正在敲擊這個鐘鼓的,和天子相對的方位。篆文的南字,承續了金文字形,成為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南方的南。

提到了年,就不得不説下淪陷區的”傳統“了。一百多年來人們心中仇恨的”傳統“絕大部分都沒有500年歷史,甚至還有很多是前三十年”反儒評法“和後三十年“前後清合流”才產生的。年獸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可參照李競恆《年兽是民国文人造的段子,类似神话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文:

相信很多朋友听过一个“传说”,说过年就是为了驱赶“年兽”。这个年兽每年除夕跑来人间作恶,胡吃海喝还害人性命。人们为了防范年兽的袭击,每年除夕都在火堆边守夜。放鞭炮,则是为了恐吓年兽,让它远离人类。家门口贴春联,也是为了吓跑年兽,因为它害怕喜庆的红色。除夕守岁后,年兽没来,人们便在大年初一互相串门,恭喜你过了一年啊。

这个所谓“传说”,笔者小时候就听说过,但却从来没有在古代典籍中见过。目前能见到最早关于“年兽”的传说,都不早于民国时期。如1939年12月31日《申报》的一篇文章《过年的传说》号称四千多年前有一种动物叫“年”,每年除夕要跑出来吃人,人们过年的一切民俗从挂红色到提供美食等,都是为了防范“年”这怪物的方法。

1935年2月1日和1932年1月17日《金刚钻》刊载的两篇上海作家孙玉声的文章也记载“似狮非狮,似狗非狗,专喜夜出食人”的年兽,说这是他小时候晚清时期看到年画上的内容,但“殊不知此典出处”。可见这个所谓“传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典籍记载。祝淳翔就据此考证认为,民国时期年兽的传说起源于孙玉声小时候见到这类年画的以讹传讹。

当然,中国古代有过年举行“大傩”的传统,就是在新岁到来前举行驱鬼仪式,和“驱赶年兽”的传说之剑有那么一些联系。《吕氏春秋·季冬》记载“大傩”,高诱注释说当时过年“大腊”前一天要击鼓驱赶“疫鬼”。在这里,疫鬼的角色其实和民国时期人们发明的“年兽”是相似的,民国人用鞭炮驱赶“年兽”和古人以击鼓发声恐吓各种鬼魅其实也是差不多的。

《后汉书·礼仪志·大傩》记载说,过年前的一天要跳大傩,让扮演驱鬼方相氏的人戴着“黄金四目”的面具,去驱赶凶怪,凶怪们的名字叫“魅”、“不祥”、“咎”、“磔死”、“寄生”、“观”、“巨”、“蛊”等。这些凶怪的名字虽然不叫“年兽”,但在“过年”时扮演的角色其实也差不多,是需要驱赶的坏蛋。从打鼓声发展到火药鞭炮声,中间还经历过“爆竹”这个阶段。顾名思义,“爆竹”是火中燃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新年时“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就是用燃烧竹子爆裂声驱赶“恶鬼”。六朝时期的《神异经》也记载“以竹着火中,哔哔有声,而山魈惊惮”,驱赶的则是“山魈”。到了宋代,开始出现燃烧火药的新年爆炸物“爆仗”,《武林旧事》卷三记载这种爆竹“内藏药线,一热连百余不绝”,其实就是现代的鞭炮了,其原型则是驱鬼之物。民国以前虽然没有“年兽”这个观念,但新年前想要驱除怪兽这种文化心理还是有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古人过年要驱鬼,但毕竟驱赶的不是“年”。“年兽”作为怪物的传说,还是民国文人发明的产物。民国时文人发明的很多的概念,至今仍然在支配中国人的认知。比如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本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谈论思想史不证自明的真理。但实际上,这一说法出自民国时期五四文人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孔子评议》,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由于后来五四话语的强大影响,这个民国时期的神话就基本支配了后人对“儒家”的想象。但如果稍微熟悉两汉历史便会清楚,当时独尊的只有法吏和律令,儒生在当时处境其实并不高。民国文人造出了很多“年兽”、“独尊儒术”一类的神话故事,至今仍然在支配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想象。

“年兽”既然是民国人编造的,那大过年的“年”是什么意思呢?“年”在甲骨文中写作

《合集》9506

《合集》9705

等形,很形象就是谷物之形。《说文》解释说是“谷熟也,《春秋》传曰‘大有年’”,意思就是谷物的收获。甲骨卜辞中动辄“求年”、“受年”,就是祈求丰收。因为谷物的成熟和收获有很强的时令性、规律性。

《太平御览》卷840引《西域诸国志》:“天竺以十二月十六日为腊,则麦熟”,《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我国西藏地区“以麦熟为岁首”。古代印度和我国西藏历法是以谷物成熟作为一年结束或开始循环的标志,商代“年”既然是谷物成熟,那么在获得“年”的这个时间点,就慢慢引申为一个时间概念,就是一年的循环。那么“过年”,就是进入下一个时间循环单位的开始。

(文章原载《南方周末》)

2.2 甲骨文天象卜辭選讀:令雨、月有食

“旬丁酉,允雨”的意思是”第十天丁酉这一天,果然下雨了。“

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的搭配不是隨意的,一定要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

【牛刀小試】古代的記日記年方法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秋七月甲子,公孫茲卒。”這是《左傳·魯僖公十六年》中的一段文字。里面都有什麽記時單位和名詞,你能說清楚它的記時系統嗎?

2.3 甲骨文戰獵卜辭選讀:允狩、征土方

“壬申允獸,禽隻兕六”中“隻”字是“獲”的古字,捕獲。

“豕七十有六、獐百有九十有九。”這是遠古漢語表達數量的辦法,其抽象結構是“名詞+數詞”,沒有量詞,這跟現代漢語“數詞+量詞+名詞”(七十六頭豬、一百九十九頭獐子)是不一樣的。

“禽”、“獸”兩個字在本講所學的卜辭中都是用作動詞,表示捕捉。

關於“正土方”這篇卜辭,下面三個説法都是正確的:

這篇卜辭記述了商王要率兵攻打土方之前的占卜情況。

“人五千”的字是召集的意思,是“共”的古字。

“今者王廾人五千正土方”中“正”是“征”的古字,意思是征伐。

2.4 金文選讀:虢季子白盤(上)

虢國的子白在周宣王十二年鑄造了這個留傳後世的虢季子白盤。

“是以先行”中“是”的詞性和意義是:代詞,代指“折首五百,執訊五十”的赫赫戰功。

“是以先行”中“以”的詞性和意義是:介詞,因為。

古代一月平分為四段,具體是:朔至上弦為初吉、上弦至望為既生霸、望至下弦為既望、下弦至晦為既死霸

“於洛之陽”的“陽”字在古代一般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牛刀小試】你怎麽理解“止戈為武”?

《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請你結合“武”字的古字形

,談談你對“止戈為武”的看法。

從文字來看,武由止和戈組成。「戈」是武器,「止」象腳趾,表示前進。會軍隊出征,兵行威武之意(於省吾、季旭昇),後泛指武力。楚莊王所說的「止戈為武」,表示停止戰爭才是真正的「武」,是崇高的境界,但未必是「武」的造字本義。因為古文字「止」多表示行走,而非停止。

止戈為武的意思理解為:武字是止和戈兩個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後來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沿用楚莊王曰:夫武定武戢兵,故止戈為武的說法,漢時也常有以武禁暴整亂,止息幹戈的提法。

【挑戰自我】“白”和“行”的讀音問題

有人認為“子白”的“白”在這篇銘文里應該讀bó,相當於“伯”字;認為“是以先行”的“行”應該讀xínɡ,意為先回來報功。請你查閱相關資料,結合本篇的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在古代漢語中,白是一個多音字,有bái和bó兩個讀音。在銘文中,子白是一個人名,而這個人名的讀音應該是bái。 在古代漢語中,行是一個多音字,有xíng和xìn兩個讀音。在銘文中,是以先行的意思是因此先行返回,其中行字的讀音應該是xíng。

2.5 金文選讀:虢季子白盤(下)

“王賜乘馬”中“乘馬”字的意思是四匹馬拉的車子

獻聝是古代戰爭中割取敵方的左耳來計算戰功的一種方法。

“王孔加子白義”這句話里的“孔”作副詞,是“非常”的意思。

“賜用弓彤矢,其央”中“央”的意思是色彩鮮明。

第3周  理論知識:文字與詞匯基礎

3.1 漢字六書理論(上):象形、指事

《說文解字 -> 卷一 -> 序》節選: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六書”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篇,卻對“六書”是什麽沒有做說明。

3.2 漢字六書理論(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北”的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它造字之初的本義是兩個人背對背站著,是背離、後背的意思。它表示方向中北方,則是它的假借用法。

字表示一個人跪坐在那里,口中念念有詞進行祝告,是一個會意字;後來給它加了“示”字旁變成

,左邊的“示”作義符,右邊的“兄”作聲符,它就又變成了一個形聲字。

【挑戰自我】形聲兼會意

漢字中的一批字,它們不僅是形聲字,還是會意字。比如《說文解字•示部》:“袷,大合祭先祖親疏遠近也,從示、合。”其中的“合”既表示這個字的讀音,還表示“會合”的意思。

【挑戰自我】右文說

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人部》曾引晉代楊泉《物理論》說:“在金曰堅,在草木曰緊,在人曰賢。”說明晉人已經注意到聲旁相同的字,如堅、緊、賢都從臤聲,意義是有聯系的。到宋代就有人專從聲符來說解字義。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四說:“王聖美治字學,演其義以為右文。古之字書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歺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類,皆以戔為義也。”這就是說凡從“戔”聲的字都有小的意義在內。《宋史》卷三百二十九稱,王子韶字聖美,太原人。沈括說他解說字義以右邊聲符來定,“右文”的名稱就由是而起。根據右邊的聲符說字義的這種學說就稱為“右文說”。宋朝以降,不少學者都注意到了這種現象。民國時期的沈兼士還有一篇論文《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系統地談了這個問題。請你查閱相關文獻,談談你對“右文說”的理解。

3.3 古書用字(上):通假字、異體字

《詩經·國風·終南》:“終南何有?有紀有堂。”這里面“紀”和“堂”都是通假字,它們的本字分別是“杞”和“棠”。

3.4 古書用字(下):古今字

古今字是不同歷史時期用來記錄同一個詞的形體不同的字,先出現的為古字,後出現的為今字。古字和今字合稱為古今字。

【牛刀小試】談談你對王筠有關“分別文”論述的理解

字有不須偏旁而義已足者,則其偏旁爲後人遞加也。其加偏旁而義遂異者,是爲分別文。其種有二:一則正義爲借義所奪,因加偏旁以別之也;一則本字義多,既加偏旁,則只分其一義也。(清·王筠《説文釋例·卷八》)

請結合課件中的例字和學過的甲骨文、金文,舉例說一說你對王筠這段話的理解。

王筠在《說文釋例》中指出:字有不須偏旁而義已足者,則其偏旁為後人遞加也。其加偏旁而義遂異者,是為分別文。其種有二:一則正義為借義所奪,因加偏旁而別之者也(冉字之類);一則本字義多,既加偏旁,則只分其一義也(伀字不足兼公侯義)。這一小段文字清晰而簡明地闡述了王筠對分別文的認識,並在文後詳論了三十五例分別文,以證明其說法之正確。 第一類分別文是正義為借義所奪,因加偏旁而別之者也。即一個字的正義被因加偏旁而形成的分別字所借,所加偏旁用來區分原字與新字。例如: 1.然——燃:嘫下雲語聲也。蓋即然否之然。火部然,燒也。借為應詞。又加口為別耳。脈經凡應答之詞,皆以然字代曰字,嘫下只雲然聲。即是說然的正義是燒,給然加了火字旁構成新字燃,燃便借走了然的本義;加了口字旁構成嘫,就借為應詞了。

3.5 從“羊”看漢語概念化的進步:古代漢語詞匯的構成與發展

“好”可以讀hǎo,作形容詞,也可以讀hào,作動詞。“惡”可以讀è作形容詞,表示兇惡,也可以讀wù作動詞,表示討厭。它們這種通過改變讀音來改變詞性的現象,叫做音變構詞。

先秦文獻中單音詞占壓倒性優勢。

“池”在上古漢語有“護城河”的意思。

第4周  傳世文獻之經部:《詩》、《書》選讀

4.1 情思深深的追求戀歌:《詩經》之《摽有梅》等四則

《東門之墠》(Dong Men Zhi Sha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東門之墠、茹藘在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Near the level ground at the east gate, 
Is the madder plant on the bank. 
The house is near there, 
But the man is very far away. 

東門之栗、有踐家室。   
豈不爾思、子不我即。   

By the chestnut trees at the east gate,   
Is a row of houses.  
Do I not think of you?  
But you do not come to me.  

注釋:

茹藘讀音:rú lǘ

1.即茜草。其根可作絳紅色染料。 2.指茹藘所染之絳紅色。

《摽有梅》(Biao You Mei):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摽有梅、其實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Dropping are the fruits from the plum-tree;
There are [but] seven [tenths] of them left!
For the gentlemen who seek me,
This is the fortunate time!

摽有梅、其實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Dropping are the fruits from the plum-tree;
There are [but] three [tenths] of them left!
For the gentlemen who seek me,
Now is the time.

摽有梅、頃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Dropt are the fruits from the plum-tree;
In my shallow basket I have collected them.
Would the gentlemen who seek me
[Only] speak about it!

注釋:

 讀音biào

摽落(落下);摽梅(梅子成熟而落下,比喻女子應當結婚的年齡)

 讀音dài

  1. 等到,達到:“卒~於禍”。
  2. 趁:~吉(男女嫁娶及時)。“請~其未畢陳而擊之”(趁著他們沒有完全擺好陣勢時攻擊他們)。

《汝墳》(Ru Fe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
未見君子、惄如調飢。

Along those raised banks of the Ru,
I cut down the branches and slender stems.
While I could not see my lord,
I felt as it were pangs of great hunger.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Along those raised banks of the Ru,
I cut down the branches and fresh twigs.
I have seen my lord;
He has not cast me away.

魴魚赬尾、王室如燬 。
雖則如燬、父母孔邇 。

The bream is showing its tail all red;
The royal House is like a blazing fire.
Though it be like a blazing fire,
Your parents are very near.

《雞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
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The cock has crowed;
The court is full. '
But it was not the cock that was crowing; 
It was the sound of the blue flies.

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The east is bright;
The court is crowded. '
But it was not the east that was bright; 
It was the light of the moon coming forth.


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
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The insects are flying in buzzing crowds;
It would be sweet to lie by you and dream. '
But the assembled officers will be going home; 
Let them not hate both me and you. '

【挑戰自我】你如何理解《詩》小序對詩歌主旨的闡釋?

《毛詩序》有所謂大序、小序之說。大序是在首篇《周南·關雎》題解之後所作的全部《詩經》的序言,小序則是指傳自漢初的《毛詩》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題解。其對《汝墳》主旨的闡釋為:“《汝墳》,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婦人能閔其君子,猶勉之以正也。”而現代學者程俊英的《詩經譯注》認為《汝墳》“是一首思婦的詩”。向熹先生的《詩經譯注》也認為這首詩的主旨是“丈夫行役在外,妻子在砍柴時思念他”。很明顯,這兩種闡釋的差異非常大。《尚書·虞書·堯典》說:“詩言志,歌永言。”那麽,從你讀《詩經》的感受來講,你認為《詩小序》對《詩經》篇章主旨的闡釋是很好地闡發了詩歌的情感還是以“志”害情?

4.2 大膽潑辣的失戀告白:《詩經》之《褰裳》、《狡童》

《國風·鄭風·狡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
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That artful boy!
He will not speak with me!
But for the sake of you, Sir,
Shall I make myself unable to eat?

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
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That artful boy!
He will not eat with me!
But for the sake of you, Sir,
Shall I make myself unable to rest?

“狡童”的意思是帥小夥兒

“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中“息”的意思是舒緩地呼吸

《國風·鄭風·褰裳》(Qian Chan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If you, Sir, think kindly of me,
I will hold up my lower garments, and cross the Zhen.
If you do not think of me,
Is there no other person [to do so]?
You, foolish, foolish fellow!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豈無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If you, Sir, think kindly of me,
I will hold up my lower garments, and cross the Wei.
If you do not think of me,
Is there no other gentleman [to do so]?
You, foolish, foolish fellow!

“子惠思我”這句話中“惠”的意思是表敬副詞,無意義。

【牛刀小試】從《說文解字注》中找“渾言”、“析言”的例子。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注釋“息”、“喘”二字時說:“喘爲息之疾者,析言之;此雲息者喘也,渾言之。人之氣急曰喘,舒曰息。”

【挑戰自我】“彼”用在句首的意義及語氣

“彼”作為一個指代詞,與“此”相對,通常是遠指。《詩經·鄭風·狡童》中有“彼狡童兮”、《詩經·魏風·碩鼠》中有“彼君子兮”,《孟子》中有“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等用例,你也可以搜尋更多類似的例子,仔細體會“彼”用在句首、句中、句尾的意義和語氣,說說你的見解。

4.3 直抒胸臆的罵人詩:《詩經•鄌風•相鼠》

“不死何俟”中的“俟”是“等待”的意思。

“胡不遄死”中的“胡”相當於“何”,意為“怎麽”,“遄”是“疾速、快速”的意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Look at a rat, - it has its skin;
But a man should be without dignity of demeanour.
If a man have no dignity of demeanour,
What should he but die?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Look at a rat, - it has its teeth;
But a man shall be without any right deportment.
If a man have not right deportment,
What should he wait for but death?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Look at a rat, - it has its limbs;
But a man shall be without any rules of propriety.
If a man observe no rules of propriety,
Why does he not quickly die?

【挑戰自我】“皮”和“膚”的區別

王力先生認為:皮一般指的是動物的皮,膚一般指的是人的皮膚。你能不能從古代文獻中找20個以上的詞語、短語或句子,來說明王力先生的論斷是完全正確、部分正確還是不正確。

皮,《說文解字注》:剝取獸革者謂之皮。名詞有獸皮的意思,如:孤執皮帛——《周禮·大宗伯》(虎豹皮)、事之以皮幣——《孟子》、禽獸之皮足衣也——《韓非子·五蠹》。也有皮條、皮毛、皮革等意思,未見表面人之皮膚的意思。 膚,本義人的皮膚,如膚受之愬——《論語·顏淵》、衣不暖膚——《商君書·算地》、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詩·衛風·碩人》。也有肉類、樹木表皮等意思。

4.4 小辦事員的心酸之歌:《詩經•邶風•北門》

“莫知我艱”中“莫”的解釋:否定性的無定代詞,這里相當於說“沒有哪個人”

和“終窶且貧”結構相同的短語有:

  • 終溫且惠。(《詩經·邶風·燕燕》)
  • 終和且平。(《詩經·小雅·伐木》)
  • 終風且霾。(《詩經·邶風·終風》)
  • 終風且暴。(《詩經·邶風·終風》)

“王事適我”中的“適”是通假字,其本字應為“擿”。

“政事一埤遺我”的“遺”讀音為wèi,意思是“給”。

“政事一埤益我”中的“一”是個範圍副詞,相當於“都”。

《北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出自北門、憂心殷殷。
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I go out at the north gate,
With my heart full of sorrow.
Straitened am I and poor,
And no one takes knowledge of my distress.
So it is!
Heaven has done it; 
What then shall I say?

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我。
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The king's business comes on me,
And the affairs of our government in increasing measure.
When I come home from abroad,
The members of my family all emulously reproach me.
So it is!
Heaven has done it; 
What then shall I say?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
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The king's business is thrown on me,
And the affairs of our government are left to me more and more.
When I come home from abroad,
The members of my family all emulously thrust at me.
So it is!
Heaven has done it; 
What then shall I say?

【牛刀小試】敦、堆的語音問題老師參與

《毛傳》:敦,厚也。《鄭箋》:敦猶投擿。

《經典釋文》:敦,毛如字,鄭都回反。

請你查閱《漢語大字典》、小學堂等工具書和工具網站,說一說“敦”和“堆”的語音轉化問題。

4.5 戰前動員令:《尚書•湯誓》

對“予其大賫汝”中“其”的解釋是“其”表示將要,將會

對“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這句話解釋如下:

  • “時”是通假字,其本字為“是”,相當於“這個”
  • “曷”是疑問代詞,相當於“什麽”
  • “予”是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於“我”;“汝”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

“我後不恤我眾”中的“後”意為君主,首領。

對“夏德若茲,今朕必往”中“茲”的意思是“茲”為近指代詞,相當於“此”,相當於“這樣”

“舍我穡事而割正夏”中的“舍”是“捨”的古字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中的“正”是“征”的古字

“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中“孥”是通假字,其本字是“奴”

《湯誓 - Speech of Tan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作《湯誓》。

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曰:『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The king said, 'Come, ye multitudes of the people, listen all to my words. It is not I, the little child, who dare to undertake a rebellious enterprise; but for the many crimes of the sovereign of Xia, Heaven has given the charge to destroy him. Now, ye multitudes, you are saying, "Our prince does not compassionate us, but (is calling us) away from our husbandry to attack and punish Xia." I have indeed heard (these) words of you all; (but) the sovereign of Xia is guilty, and as I fear God, I dare not but punish him. Now you are saying, "What are the crimes of Xia to us?" The king of Xia in every way exhausts the strength of his people, and exercises oppression in the cities of Xia. His multitudes are become entirely indifferent (to his service), and feel no bond of union'(to him). They are saying, "When wilt thou, O sun, expire? We will all perish with thee." Such is the course of (the sovereign) of Xia, and now I must go (and punish him).'

「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Assist, I pray you, me, the One man, to carry out the punishment appointed by Heaven. I will greatly reward you. On no account disbelieve me - I will not eat my words. If you do not obey the words which I have thus spoken to you, I will put your children to death with you - you shall find no forgiveness.'

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

夏師敗績,湯遂從之,遂伐三朡,俘厥寶玉。誼伯、仲伯作《典寶》。

【挑戰自我】“其”表示將要的用例搜尋

張玉金先生在《殷都學刊》發表了一篇《甲骨金文中“其”字意義的研究》的文章,論證了甲骨文中“其”有表示將要的意思。這樣來看,《尚書》中“予其大賫汝”中的“其”表示將要是承繼了甲骨文中“其”的用法。不過,“其”字的用法相當覆雜,你能不能從東漢以前的文獻中找出更多的“其”表示將要的用例,並嘗試說明“其”表示將要的用法和“其”的其他用法之間的聯系呢?

第5周  傳世文獻之經部:《論語》選讀 《孟子》選讀

5.1 《論語》反面典型宰予二三事

《春秋左傳 -> 宣公 -> 宣公二年》:

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于楚,伐宋,宋華元,樂呂,御之,二月,壬子,戰于大棘,宋師敗績,囚華元,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狂狡輅鄭人,鄭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獲狂狡,君子曰,失禮違命,宜其為禽也,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殺敵為果,致果為毅,易之戮也,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於是刑孰大焉,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羊斟之謂乎,殘民以逞。

宋人以兵車百乘,文馬百駟,以贖華元于鄭,半入,華元逃歸,立于門外,告而入,見叔牂,曰,子之馬然也。對曰,非馬也,其人也,既合而來奔,宋城,華元為植,巡功,城者謳曰,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使其驂乘,謂之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人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華元曰,去之,夫其口眾我寡。

《孟子·萬章上》: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揜之。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象往入舜宮,舜在床琴。象曰:『鬱陶思君爾。』忸怩。舜曰:『惟茲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曰:「然則舜偽喜者與?」曰:「否。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

“食旨不甘”這句話中“旨”的意思是美味的食物

“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這句話里面“夫”字的正確解釋是指示代詞,那個(那些)

“於予與何誅”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是”對於宰予啊責備他什麽呢?“

“糞”字的甲骨文字形告訴我們,它在造字之初的意思是用手拿笤帚

5.2 《論語》三好學生顏回二三事

“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是”不為那個人悲慟,還會為誰悲慟呢?“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是”很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就沒有了,沒有聽說過愛學習的人了。“

關於“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這句話中:“舍”是“捨”的古字。“爾”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是”是個代詞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句話中“斯”的意思是指示代詞,相當於“這”

“於吾言無所不説”的“説”是“悅”的古字。

“苗而不秀”的“秀”字是植物吐穗開花的意思。

5.3 道德潔癖患者陳仲子:《孟子•滕文公下》之陳仲子

“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從這句可以知道,“聞”在造字之初的意思是聽見

“匍匐往,將食之”的將是個動詞,意思是拿著,”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李白《俠客行》)中的“將”哪一個和它的意思相同?

“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中“彼”相當於“他”。“身”相當於反身代詞,自己。“屨”是名詞,身上穿的鞋子。“易”是動詞,交換。

上古漢語的“雖然”和現代漢語的“雖然”並不相同,它有兩個用法,一種是相當於“雖然這樣”,另一種是相當於“即使這樣”。

“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這句話中“蚓”本來是個名詞,在這里活用為動詞,意為“成為蚯蚓”。

“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這句話應翻譯為:某天他回來,有人送給他哥哥一只活的鵝。

“出而哇之”中“哇”是象聲詞活用為動詞,發出哇哇的聲音往外吐東西。

5.4 討酒肉裝名流:《孟子•離婁下》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

“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這句話中的“反”的正確解釋是“返”的古字,返回。

“吾將瞷(jiàn)良人之所之也。”這句話中第二個“之”的正確解釋是動詞,到……去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中“未之知”是一個賓語前置的結構,賓語“之”放在了動詞“知”的前面。施施,指喜悅自得的樣子。驕,在這里是對動用法,對妻妾擺出一副驕傲的姿態。

【摩拳擦掌】古代稱呼“丈夫”的詞除了“良人”還有哪些?

“良人”是古代女子對丈夫的稱呼,漢語歷史上稱呼丈夫的詞很多,請你結合文獻,舉出例子,說明古代稱呼“丈夫”的詞除了“良人”還有哪些。

【牛刀小試】“富”、“貴”、“貧”、“窮”、“達”的區別。

請結合具體的文獻用例,談一談“富”、“貴”、“貧”、“窮”、“達”幾個詞在上古漢語的區別。

【挑戰自我】對動、為動、向動、意動、使動的區別

查閱相關工具書,說明對動、為動、向動、意動、使動的區別。

5.5 《孝經》選讀、《爾雅》選讀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對這句話中“用”的正確解釋是介詞,表憑借或原因

“夫孝,德之本也。”這是一個典型的判斷句。主語是名詞“孝”,“德之本”作名詞謂語。

【牛刀小試】請查找《爾雅》對父系親屬稱謂的解釋。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詞典,對於我們理解古代詞義非常有幫助。如果有條件,請你查找《爾雅·釋親》篇對父系親屬稱謂的解釋。

1父為考,母為妣。2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3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4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為高祖王母。5父之世父叔父為從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為從祖祖母。6父之冕弟,先生為世父,後生為叔父。7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8男子謂女子,先生為姊,後生為妹。9父之姊妹為姑。10父之從父冕弟為從祖父,父之從祖冕弟為族父。11族父之子相謂為族弟,族弟之子相謂為親同姓。12兄之子,弟之子,相謂為從父冕弟。13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第孫,冕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14王父之姊妹為王姑,曾祖王父之姊妹為曾祖王姑。15高祖王父之姊妹為高祖王姑。16父之從父姊妹為從祖姑。17父之從祖姊妹為族祖姑。18父之從父冕弟之母為從祖王母。19父之從祖弟之母為族祖王母。20父之兄妻為世母,父之弟妻為叔母。21父之從父冕弟之妻為從祖母,父之從祖弟之妻為族祖母。22父之從祖祖父,為族曾王父,父之從祖祖母為族曾王母。父之妾為庶母。祖,王父也。第,兄也。23宗族24母之考為外王父,母之妣,為外王母。25母之王考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為外曾王母。26母之冕弟為舅,母之從父冕弟為從舅。27母之姊妹為從母,從母之男子為從母冕弟,其女子子為從母姊妹。28母黨29妻之父,為外舅。妻之母,為外姑。30姑之子,為甥。舅之子,為甥。31妻之弟,為甥。32姊妹之夫,為甥。33妻之姊妹同出為姨。34女子謂姊妹之夫為私。

【挑戰自我】談一談上古漢語判斷句的格式。

請查閱相關資料,談一談上古漢語判斷句都有哪些格式。

1.上古漢語的判斷句通常使用……者,……也的格式,例如: 叔孫武叔,諸侯之賢者也。(《論語·顏淵》) 2.上古漢語的判斷句也可以使用……,……也的格式,例如: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海有非利之名者乎?(《孟子·公孫醜上》) 3.上古漢語的判斷句還可以使用……者也的格式,例如: 君者,所使視事者也。(《墨子·公孟》)

第6周  理論知識: 語法基礎

6.1 古代漢語的謙稱詞與敬稱詞

稱呼自己稱名,君長對下級或年輕的人也可稱名;稱呼別人要稱呼字。

臣為男奴隸,妾為女奴隸,例如《尚書》中“臣妾逋逃”。

【摩拳擦掌】詞的使用範圍變化的原因

“老師”的使用範圍擴大,“小姐”的使用範圍縮小,你還知道哪些詞也有這樣的情況呢?請分析這些詞的使用範圍變化的原因。

【牛刀小試】你能舉出哪些使用表敬副詞的例子?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中用副請詞來表示尊敬,你還能舉出哪些使用表敬副詞的例子?(請列出具體語段)

1.請, 請後面的動詞表示的可以是說話者本人的動作,也可以是對方的行為。翻譯時,前者是請你做某事;後者是請你允許我做某事,而且這種用法在古漢語里比較常見。例如: (1)(曹劌)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左傳·莊公十年》) (2)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敬、謹、承、奉。 這幾個副詞都表示對對方的恭敬。它們修飾的動詞都表示說話人自己發出的動作或行為,因為沒有相應的現代詞語對其作出翻譯,所以可以不譯。例如: (1)太後曰:敬諾。年幾何矣?(《戰國策·趙策》) (2)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3)常欲承答來旨。(白居易《與元九書》) (4)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戰國策·燕策三》)

【牛刀小試】尊稱的泛化

公子、孝廉、狀元等詞都泛化了,你還能舉出哪些尊稱泛化的例子?

6.2 朕在古代一定是皇帝嗎?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

“人涉卬否,卬須我友”的意思是別人都過河了,我卻沒有過河,因為我在等待我的朋友。

“非台小子敢行稱亂”中“台”指我。

【牛刀小試】方言中人稱代詞沿襲古代的用法的情況

有人認為北方方言中的“俺”就是“卬”,你的方言中是否有人稱代詞沿襲古代的用法的情況呢?

6.3 語法與語義的互動:詞類活用

【摩拳擦掌】 從下面這段文字中找出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用例。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覆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清·蒲松齡《狼》)

【牛刀小試】解釋“朱門酒肉臭”的“臭”字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其中“臭”字該如何解釋,一直存在爭議。你能否嘗試用古文字和詞類活用的知識解釋一下這個“臭”字?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臭,自者、鼻也。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走臭猶言逐氣。犬能行路蹤跡前犬之所至。尺救切。 臭字,上面的自,象形原義是鼻子的意思。下面加一個犬字,意思是狗鼻子能聞到的氣味。所以臭字原義就是狗鼻子都能聞到的氣味,指所有細微的氣味,並不特指污穢之氣。

【挑戰自我】詞類活用和詞義變化誰先誰後?

古代漢語中,有些名詞在發展過程中有了新增的動詞義項,請你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並就詞類活用和詞義變化誰先誰後說說你的看法。

6.4 漢語的今天就是英語的明天:古代漢語的語序變化

《孟子·滕文公上》里面“治人者食於人”這句話屬於被動句

根據語言類型學的研究,人類語言里最主要的兩種語序是SVO(主動賓)、SOV(主賓動)

【摩拳擦掌】說說你家鄉方言里和古代漢語語序相同及不同的地方。

請說一說你家鄉方言里和古代漢語語序相同及不同的地方。

雲南方言

1、冇 (mou) (miu)(biu)(miao)(mao)。表否定,沒有,不要的意思,很古老的漢字和古音。這個字南方語系幾乎都存在,這個字用法在普通話中消失了,其他會省外還出現讀音 (mu) (mei)。例詞:冇(mou)得問題、冇(mao)挨我煩、冇(miu)得人。例句:甲:你咯吃飯了?乙:冇(mou)(miu)(biu)。雲南各地讀法用法多樣。

2、打(da)失(shi)。1、表示意外丟失的意思。例句:我呢錢包打失啦!2、表示興致被破壞了的意思。例句:快點整哦,心腸都著你整打失掉啦。3、有調侃成分,表示出這事和自己撇清關系,不是故意弄丟的。例句:太惱火了,這兩日工作也搞打失掉了!這也是個古音古意詞,在普通話中消失了。如:在南宋時期《大慧普覺禪師書》里有段話:“往往士大夫多於不意中得個瞥地處,卻於無意中打失了,不可不使公知”,這里就是這個詞的第一層意思“表示意外的丟失”。

3、趖(suo)。1、動詞,表示速度很快的落下的意思。這個字很形象,如“趖坡”這個詞,“坐著就走了”不就是就是玩滑梯嗎?例句:帶的娃娃趖坡玩去(ke)兒。2、動詞,表示躲避、開溜的意思。在這層意思上用詞也是很形象的,表面上坐在那里,但是偷偷摸摸的逮著機會就開溜了。例句:他一天偷奸耍滑呢,一說幹活麽就趖掉啦。這是個古意古音字,也在普通話中消失了。如:後蜀時期一個叫歐陽炯寫的詩《南鄉子》里“鋪葵席,豆蔻花間趖晚日”,這里這個字就是第一層意思。

4、㘿(zu),表示塞住、阻塞的意思。例句:這兩天感冒啦,鼻子又㘿的啦,太難受!例句:哎呀,這個下水道又㘿的啦,趕快來通一下!這個字很古老,在雲貴川都是一樣的讀音和用法,這個字在普通話中消失。如:宋朝第一本楷書字典《玉篇 土部》有這個字的介紹,“側六切 塞也”,也就是堵塞的意思。

5、鬧(nao),繁體字寫作“鬥”。表示有毒、中毒、使中毒的意思。這個字也很古老,普通話中表示了幾層意思都還保留,只是中毒的意思消失。例句:你咯是吃菌(jie)兒鬧著啦?(你是不是吃野生菌中毒了?暗指你是不是腦子糊塗了)例句:這屋里耗子太多了,買點藥來鬧鬧。

6、鬥(dou). 1、表示遇到、遇見的意思。例句:昨日我鬥著王老師啦。2、表示組裝、裝配的意思。例句:今天買呢這個櫃子硬是鬥不合。3、表示拼湊的意思。例句:我們幾個鬥點錢去(ke)買點蛋糕吃吃。4、表示剛剛好、很好的意思,雲貴川都在用。例句:你說呢這個話鬥頭!唐師說這個字是從古漢語中延展出了雲南方言獨有的四層意思,但是個人認為是否是這個字有待考究,也許是古漢語的另一個字只是沒找到。

7、短(duan),1、表示缺乏、缺少的意思。例句:我不短錢,也不短東西,幹嘛要去幹那活兒!2、表示攔截的意思。例句:你吃完酒麽冇(mao)開車,小心交警短著你!這個字古音古意,在普通話中其他意思的表達還在用,其他層含義消失。如:在明代徐伯珠《貧富興衰記》里“看他穿的布衫、靴子、帽,則怕有短路的”這里就是用的第二層意思。

8、相(xiang)因(yin),1、表示價格便宜的意思。例句:你這個洋芋相因點兒嘛?普通話中未見此詞,古漢語。古漢語里還有兩層意思這里,一層意思表示傳承、二層意思表示相互依托。三層意思就是雲南話中的價格便宜。如《西遊記》第八十四回“趙寡婦道:每位該銀五錢,連房錢在內,行者笑道:相因啊,我那里五錢銀子還不夠請小娘兒哩”。

9、優(you),1、表示糾纏、死纏爛打的意思。例句:這兩天我被我妹優的啦,非要我借他點錢。普通話其他含義現在還在用,雲南話這層意思出現在如:“《左傳 襄公六年》宋華弱與樂轡,少相狎,長相優,又相謗也。”還有古語里的另一層意思靠閩南語保留了下來,就是“演員” 的意思,如詞:聲優。

10、蹤(zong),1、也表示糾纏、死纏爛打的意思。例句:她一天到位蹤的我,好煩!2、表示反覆被蚊蟲叮咬而弄臟意思。例句:蓋好這盤菜,冇(mao)被蒼蠅蹤著。例雲南話歌詞:蹤蹤蹤,蒼蠅蹤完蚊子蹤。第二層意思比較常用,如果用於指人,就一般用上面那個字優(you)。

11、擩(ru),1、表示插入、塞入的意思。例句:這本書找不到了,曉不得擩的哪點去(ke)啦?例句:這個水塘太深,我一腳就擩進去了。2、表示帶有挑釁意味的動手。例句:擩他嘛,不得麽你去(ke)擩他嘛!3、表示不禮貌的伸出手的動作。例句:好好呢遞給人家嘛,你把東西擩的人家手上就跑掉,冇(mou)得禮貌啊!這個字古音古意,普通話中這個字的用法均消失。如:《金瓶梅》里潘金蓮對西門慶說“與他磕頭,忘了俺,每擩一拜”。用的就是第一層意思。

12、奓(zha),1、表示打開、張開的動作。例詞:奓開、奓巴尥舞。例句:冇(mao)坐冇(mou)得坐相,奓的腿坐的沙發上!這個古音古意字在普通話中消失。如:《莊子 知北遊》“神農隱幾,闔戶晝暝,婀荷甘日中奓戶而入”。

13、膼(zhua),1、表示用腳踢的動作。例詞:膼足球、膼你一腳(jio)。例句:我被他膼著一腳,太疼啦!這個古音古意詞在雲貴川等地運用十分廣泛,普通話中消失。

14、奅(pao),1、表示說講大話、吹牛不靠譜的意思。例句:這個人太奅了,不能信。這個古音古意字普通話中消失。最早指山洞、空穴,用來形容大而不實的意思,在《揚子 方言》解釋這字為“以大言冒人曰奅(以經常說大話騙人稱之為為奅)”。2、形容一種變大的形態。例句:老板這個豆腐烤奅點再給我。例句:這件羽絨服穿的起太奅啦,好顯胖。

15、鏖(ao)糟(zao),1、表示皮膚上的污垢的意思。例句:搓下楞個多鏖糟,你是多久冇(mou)洗澡啦?2、表示骯臟、不幹凈的意思,也可以引申出人品不好的意思。例句:這個館子看的鏖糟得很,怕會吃了拉肚子呢!例句:這個人鏖糟得很,冇(mao)理他。這個古音古意詞在普通話中消失。如:《朱子語類》(公元755年)卷二十九《顏淵季路侍章》“子路譬如脫得上面兩件鏖糟底衣服”。

16、欻(chua),1、擬聲詞。例句:不要把塑料袋弄呢欻欻欻呢響,娃娃好不容易睡著。2、看字的寫法,著火了欠速度去救火,也就是表示迅速的意思。這個字古音古意,普通話里消失。古音里還可以念xu,如“夫欻而生者,必欻而滅”,這里就是第二層意思。雲南方言也還把兩層意思結合起來用,例句:今天呢作業你給我欻欻欻呢做快點兒,冇(mao)磨佯工。既表示筆寫在紙上的聲音,也表示迅速的意思。

17、啄(zhua),1、表示咬的意思。例句:被老鴰(wa)(烏鴉)啄呢,太倒黴了。古音字就是這個讀音,而普通話這個字念zhuo,表示鳥吃食,但“咬”這層意思見如《楚辭 宋玉招魂》“虎豹九關 啄害下人些”。2、表示“踢”,同“膼”。

18、耪(pang)1、用鋤頭去松地。例詞:耪地2、表示觸碰的意思。例句:冇(mao)耪著我,過去(ke)點兒。3、表示動的意思。例句:乖乖呢睡了,冇(mao)亂耪啦。4、表示到達的意思。例句:都幾點啦,你有耪的哪點去(ke)啦?5、表示招惹的意思。例句:他有哪樣拽呢,我就要去(ke)耪一下(ha)。6、表示私下利用人性或智商情商高去搞定一些難辦的事情。例句:老王一天耪的得很,硬是搞著個處長當當。這個古音古意詞在普通話里消失。

19、相(xiang)1、表示審視、觀察、思索的意思。例句:這個事情麽趕緊做啦,咋個又在那里相的。這個古音古意字普通話其他意思還在用,而雲南方言保留的這層意思見如《說部 木部》里詳細的解釋就是“審視也”。

20、瘖(yin),1、表示沈默不語、不講話的意思。例句:不要再說啦,瘖的啦!這個古音古意字普通話中消失。如:《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解釋這個字為“瘖者,失音也”是一種疾病。如:柳宗元的詩句“用是更樂瘖默,思與木石為徒”,蘇澈詩句“年來效瘖默,世事慵譏評”這些地方都是沈默、不講話的意思。

21、鲊(zha),1、一種雲南鹹菜的做法。例詞:茄子鲊、蘿卜鲊、豬肝鲊、排骨鲊、鲊膜肉。在最早的《齊民要術》第八卷里記載“做魚釀鲊法,制魚畢,便鹽腌”。白居易《橋亭卯飲》詩句“就荷葉上包魚鲊,當石渠中浸酒瓶”。在雲南各種鲊的做法很多,是一種古老的腌制蔬菜、肉類的做法。

22、堅(jian)剛(gang),1、表示堅硬、難對付的意思。例句:這件事情要搞好堅剛得很啊!例句:這個球打呢太堅剛了!普通話這個詞已經消失。如《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清河崔琰,天性堅剛,虬髯虎目,鐵石心腸”。

23、壩(ba),1、表示小平原、地勢開闊平坦的地方。例句:雲南面積在三十平方公里的壩子有四十多個,最大的壩子是路良,面積779平方公里。普通話中其他用法還保留,而這個意思的用法古文如:《資治通鑒》里《唐記 代宗大歷十四年》“東川出兵,合擊吐蕃、南詔,破之,蜀人謂平川為壩”。

24、顢(man)(mang),1、幼兒化詞,表示吃飯。例詞:吃顢顢。古音古意字,在普通話中消失,雲貴川等地還在說。

25、煪(qiu),1、古語古音字,其中一層意思表示用強火來烘烤產生的煙冒出來狀態。在雲貴川鄂方言里都在用,普通話中消失。例詞:煙煪肉 例句:燒烤呢煙子太煪眼睛啦。

26、諳(an),1、表示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做出抉擇。例句:這件事情麽你諳的點去(ke)辦噶。古音古意字,普通話這個字有多層意思消失,而方言的這層意思見如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里表示的就是“經歷過。”

27、搊(chou),1、表示扶著、扶住的意思。例句:梯子你倒是要搊住噶,不要倒哦。2、表示手扶物體,使物體翻轉或立起。例句:挨我這個桌子搊翻掉啦!3、表示迎合的意思。例句:他很會搊領導。古音古意字,普通話中完全消失。如《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四回“說著打發婆子,給他搊上衣裳”就是第二層意思。又如明朝馮夢龍《掛枝兒 消息子之二》“消息子,都道你,會搊人的趣”就是第三層意思。

28、潷(bi),1、表示把渣滓過濾出來,把渣滓擋住的這個動作。《漢服虔 通俗文》解釋為“去汁為潷”。例句:趕緊把中藥潷出來喝掉。古音古意字,雲貴川方言中都在用,在普通話中消失。如孔厥、袁靜的《新英雄兒女傳》“大水看藥吊子里熬剩半罐了,就潷出來”。

29、潽(pu),1、表示水沸騰後,溢出來的狀態。例句:鍋上煮的湯,小心潽出來。古字為“鬻(yu)”後簡化為“溢(yi)”,各地方言最後都念成了“潽”,所以就有了這個字。

30、搌(zhan),1、表示擦幹凈、擦抹的意思。例句:看你搞了到處都是水,趕緊拿毛巾搌的!2、表示挪動、移動的意思。例句:往旁邊搌點兒,給我坐點兒。例句:公交司機說“往里面搌搌,讓別人好上車”。古音古意字,在普通話中消失。如最早在宋朝《營造法式》“如施之如彩畫之上者,以亂線揩搌用之”。這里是第一層意思。

31、靸(sa),1、表示穿鞋子時不把後面的鞋幫套到腳後跟上而是踩在腳下的動作。例詞:靸鞋(hai)。例句:他上班快遲到了,靸的鞋子都跑了。2、表示比較輕快、輕靈的動作。例句:趕緊靸快點,車都要開走啦!這是個很古老的古語古音字,很象形,普通話中消失。如唐朝杜荀鶴《山寺老僧》“草靸無塵心地閒,靜隨猿鳥過寒暄”。“草靸”就是指沒有後幫的草鞋。再如《漢書 司馬相如》“汩淢靸,以永逝兮”就是用的第二層意思。

32、搲(wa),1、表示用手抓東西或器具舀東西的意思。例詞:搲一勺東西。例句:要煮飯了,快去(ke)搲一瓢水來,再搲一小勺米來。古音古意字,普通話中消失。如《元人雜劇 陳州糶米》第一折“他那邊有搲了些米去”。2、表示牽手的意思。又如《吳人篇》“吳人謂牽挽曰搲”而這層意思江浙一帶的方言在還在用。

33、挼(rua),1、表示揉、搓的意思。例句:冇(mao)拿的挼啦,再挼就挼爛啦!古音古意字,普通話中消失。如唐朝韓愈詩詞里“瞻向北鬥柄,兩手自相挼”。

34、和(ho),1、表示欺騙、騙人的意思,與“騙”相比程度較輕。例句:這種事情你還要和我?例句:他和人呢冇(mao)信他。2、表示與、同的意思。例句:你和他一起。古漢語古意字,普通話中有第二層意思,雲南話中保留了第一層意思。如:元代《西廂記》第二回第三折唱腔“黑閣落甜話,將人和,請將來著人不快活”。

35、嘈(cao),1、表示被罵、訓斥的意思。例句:昨天我又被我爹嘈,好難過。例句:不要再嘈他啦,他知道錯了!普通話中消失,雲南話很多人打字成“操”,應該是“嘈”字。雲南話中還用“噴(pen)”、“日(ri)諫(jie)”來表示相同的意思。

36、海(hai),1、指湖泊,較大面積的水域。例詞:蒼山洱海、拉市海。雲南十八怪里有一怪就是“湖泊叫做海”。不是雲南人沒見過海,而是這個字的用法非常古老,早在《漢書 蘇武傳》蘇武牧羊的故事里就有記載,“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這里的“海”指的是貝加爾湖畔一帶。雲南話中把這個字又引申出另一個意思,表示數量大、多的意思。例句:那麽一海碗米線,吃不下啊。

37、掇(duo),1、表示刺、捅這個動作。例句:冇(mao)拿的個棍棍亂甩小心掇著人!古音古語字,普通話中消失。如《史記 張耳陳餘列傳》“吏治榜笞數千,刺掇,身無可擊者,終不覆官”。

38、掂(dian),1、表示譏諷、嘲笑、挑釁的意思。例句:掂掂聲氣。例句:你啥意思,來掂我呢聲氣?古音古意字,普通話中其他意思還在用,剩下的這個意思雲南方言傳承下來了。如《西廂記》“紅娘莫恁把人幹廝掂”。

39、兒(er)子(zi),1、表示年輕的後生,年輕人,通常指小孩子。例句:這個兒子生呢子弟的很啊!(這個年輕人長得很俊俏啊!)例句:這個兒子麽,作得很!(這個小孩子調皮得很!)。古音古意詞,普通話中這層意思消失。

40、老(lao)倌(guan),1、對年長男性的尊稱。例句:那個守門呢老倌在抽水煙。2、對丈夫的稱呼。例句:我家老倌外省苦錢去(ke)啦。古音古意詞,普通話中其他幾層意思還在用,其他意思消失。如《西遊記》第五回“行者仔細看,原是太上老君,慌得近前施禮,老倌哪里去?”這里就是第一層意思。大家看西遊記里應該有印象,孫悟空喊太白金星都是“老倌……”。

41、㧐(song),1、表示推動、移動的意思。例句:這個攝像機壞了,拍出來的畫面一㧐一㧐呢。例句:他被嚇(he)了一下(ha)子㧐起來!古音古意字,普通話中消失。如杜甫《畫鷹詩》“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㧐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42、灒(zan),1、表示液體受到外力向四處濺射的狀態。例句:倒水麽輕點嘛,灒了我一身!。古音古意字,普通話中消失。最早在《說文 水部》解釋為“污灑也”。這個字南京方言中也保留了,因為在明朝時期有大約40萬南京、江南周遍地人口遷徙到了雲南。

43、哪樣(niang)(nian),1、表示什麽的意思。這是個連讀詞,在雲南話中使用頻率相當高,相當於廣府話的“咩”對“麽嘢”的連讀,也可以不連讀。例詞:搞哪樣、說哪樣、整哪樣。不要(biu)(biao),這個詞也可以連讀,或者寫成“嫑”。例詞:嫑法、嫑整。

44、頓(dun),1、表示放置的意思。例句:把這個鍋頓在竈台上。例句:把茶杯頓的桌子上。古音古意字,普通話中這層意思消失。古音古意字,這層意思在普通話中消失。如《三國志 魏志》“婿暮至女家戶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室,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聽使就小屋中宿,傍頓錢帛”。

45、可(ge),1、表示疑問的副詞。在雲南話中出現頻率極高,出現了一個聲母的變化,念ge,一般打字寫作“咯”、“格”在文言文中疑問句中也高頻出現,這個古漢字讀音聲母的轉變因古代人口遷徙至雲南受到了江淮方言的影響,聲母由“k”變為“g”。文言文例句:你可(ke)否與我通行?可(ke)有吃飯?雲南話例句:你可(ge)要跟我一起走?例句:你可(ge)吃飯啦?

46、孃(niang)孃(niang),1、對女性的一種稱謂,相當於普通話的“姨媽”、“阿姨”等。古音古意詞,江淮方言、南京方言還在用,雲南話中也受古代移民遷徙還一直沿用。

47、去(ke),這個字雲南話中都打成“克”字,實際上這個“去”字在多種方言里都有特殊的讀法,如粵拼中念“heoi3”,貴州念“ki”中國有些方言念“qie”。

48、款(kuan),1、表示真誠而誠懇的意思。本層意思文言文例詞:款言(真誠的語言)2、表示空洞而不真實的話。本層意思文言文例句:“款言不聽,奸乃不生”。如《漢書 司馬遷傳》“實不中其聲者,謂之款”。古音古意字,這兩層意思在普通話中消失。因為這兩層意思褒義貶義正好相反,所以在雲南話運用中如果不加特定語就是一個中性字,加了定語就會分別表示第一或第二層意思。例詞:瞎款/昏款(第二層意思),好好款(第一層意思)。例句:我們來款下(ha)這個事情。(中性詞)

49、首(shou),1、表示方位。在雲南話中還在大量的使用。例詞:上首、下首、里首、外首。例句:把外首晾呢東西收進來。例句:撈撈褲子首裝著哪樣?古音古意字,這層意思在普通話中消失。在《水滸傳》“史進下首坐了”。

第7周  傳世文獻之經部:《春秋三傳》選讀

7.1 一個奇葩名字引發的血案:《左傳》鄭伯克段於鄢解題

7.2 玩水引發的戰爭:《左傳》齊桓公伐楚

7.3 正氣凜然:《左傳》晏子不死君難

7.4 我國隕石的記載:《穀梁傳》隕石於宋五

7.5 中國古代的宗法繼承制度:《公羊傳•隱公元年》選讀

第8周  傳世文獻之經部:“三禮”選讀 、《周易》選讀

8.1 中國上古怎麽打官司:《周禮•大司寇》選讀

“司机”、“司礼”、“大司命”、“司空”、“司徒”等词中的“司”字意为主管​

《周禮·秋官司寇》節選:

都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家士亦如之。大司寇之職: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詰四方: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

以五刑糾萬民:一曰野刑,上功糾力;二曰軍刑,上命糾守;三曰鄉刑,上德糾孝;四曰官刑,上能糾職;五曰國邢,上愿糾恭。以圜土聚教罷民,凡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職事焉,以明刑恥之。其能改者,反于中國,不齒三年。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以兩造禁民訟,入束矢於朝,然後聽之。以兩劑禁民獄,入鈞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後聽之。以嘉石平罷民,凡萬民之有罪過而未麗于法而害於州里者,桎梏而坐諸嘉石,役諸司空:重罪,旬有三日坐,基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使州里任之,則宥而舍之。以肺石達窮民,凡遠近煢獨老幼之欲有復於上而其長弗達者,立於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於上而罪其長。

8.2 中國古代的成人禮:《儀禮•士冠禮》選讀

《儀禮·士冠禮》全文:

士冠禮。筮於庿門。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韠,即位於門東,西面。有司如主人服,即位於西方,東面,北上。筮與席、所卦者,具饌於西塾。布席於門中,闑西閾外,西面。筮人執筴,抽上韇,兼執之,進受命於主人。宰自右少退,賛命。筮人許諾,右還,即席坐,西面。卦者在左。卒筮,書卦,執以示主人。主人受眡,反之。筮人還,東面,旅占,卒,進,告吉。若不吉,則筮遠日,如初儀。徹筮席。宗人告事畢。

主人戒賔。賔禮辭,許。主人再拜,賔荅拜。主人退,賔拜送。

前期三日,筮賔,如求日之儀。

乃宿賔。賔如主人服,出門左,西面再拜。主人東面荅拜,乃宿賔。賔許,主人再拜,賔荅拜。主人退,賔拜送。宿賛冠者一人,亦如之。

厥明夕,為期於庿門之外。主人立於門東,兄弟在其南,少退,西面,北上。有司皆如宿服,立於西方,東面,北上,擯者請期,宰告曰:「質明行事。」告兄弟及有司。告事畢。擯者告期於賔之家。

夙興,設洗,直於東榮,南北以堂深,水在洗東。陳服於房中西墉下,東領,北上。爵弁服,纁裳,純衣,緇帶,韎韐。皮弁服:素積,緇帶,素韠。玄端,玄裳,黃裳、雜裳可也,緇帶,爵韠。緇布冠,缺項,青組纓,屬於缺;緇纚,廣終幅,長六尺。皮弁笄,爵弁笄,緇組紘,纁邊,同篋。櫛實於簞。蒲筵二,在南。側尊一甒醴,在服北。有篚實勺、觶、角柶。脯醢,南上。爵弁、皮弁、緇布冠各一匴,執以待於西坫南,南面,東上。賔升則東面。

主人玄端爵韠,立於阼階下,直東序,西面。兄弟畢袗玄,立於洗東,西面,北上。擯者玄端,負東塾。將冠者採衣,紒,在房中,南面。賔如主人服,賛者玄端從之,立於外門之外。

擯者告。主人迎,出門左,西面,再拜。賔荅拜。主人揖賛者,與賔揖,先入。每曲揖。至於庿門,揖入。三揖,至於階,三讓。主人升,立於序端,西面。賔西序,東面。賛者盥於洗西,升,立於房中,西面,南上。

主人之賛者筵於東序,少北,西面。將冠者出房,南面。賛者奠纚、笄、櫛於筵南端。賔揖將冠者,將冠者即筵坐。賛者坐,櫛,設纚。賔降,主人降。賔辭,主人對。賔盥,卒,壹揖,壹讓,升。主人升,復初位。賔筵前坐,正纚,興,降西階一等。執冠者升一等,東面授賔。賔右手執項,左手執前,進容,乃祝,坐如初,乃冠,興,復位。賛者卒。冠者興,賔揖之。適房,服玄端爵韠,出房,南面。

賔揖之,即筵坐。櫛,設笄。賔盥、正纚如初,降二等,受皮弁,右執項,左執前,進、祝、加之如初,復位。賛者卒紘。興,賔揖之。適房,服素積素韠,容,出房,南面。

賔降三等,受爵弁,加之,服纁裳韎韐,其他如加皮弁之儀。

徹皮弁、冠、櫛、筵入於房。筵於戶西,南面。賛者洗於房中,側酌醴;加柶,覆之,面葉。賔揖,冠者就筵,筵西,南面。賔授醴於戶東,加柶,面枋,筵前北面。冠者筵西拜受觶,賔東面荅拜。薦脯醢。冠者即筵坐,左執觶,右祭脯醢,以柶祭醴三,興;筵末坐,啐醴,建柶,興;降筵,坐奠觶,拜;執觶興。賔荅拜。

冠者奠觶於薦東,降筵;北面坐取脯;降自西階,適東壁,北面見於母。母拜受,子拜送,母又拜。

賔降,直西序,東面。主人降,復初位。冠者立於西階東,南面。賔字之,冠者對。

賔出主人送於庿門外。請醴賔,賔禮辭,許。賔就次。冠者見於兄弟,兄弟再拜,冠者荅拜。見賛者,西面拜,亦如之。入見姑、𡛷,如見母。

乃易服,服玄冠、玄端、爵韠,奠摯見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

乃醴賔,以壹獻之禮。主人酬賔,束帛、儷皮。賛者皆與。賛冠者為介。

賔出,主人送於外門外,再拜;歸賔俎。

若不醴,則醮用酒。尊於房戶之閒,兩甒,有禁,玄酒在西,加勺,南枋。洗,有篚在西,南順。始加,醮用脯醢;賔降,取爵於篚,辭降如初;卒洗,升酌。冠者拜受,賔荅拜如初。冠者升筵,坐;左執爵,右祭脯醢,祭酒,興;筵末坐,啐酒;降筵,拜。賔荅拜。冠者奠爵於薦東,立於筵西。徹薦、爵,筵尊不徹。加皮弁,如初儀;再醮,攝酒,其他皆如初。加爵弁,如初儀;三醮,有乾肉折俎,嚌之,其他如初。北面取脯,見於母。若殺,則特豚,載合升,離肺實於鼎,設扃鼏。始醮,如初。再醮,兩豆,葵菹、蠃醢;兩籩,慄、脯。三醮,攝酒如再醮,加俎,嚌之,皆如初,嚌肺。卒醮,取籩脯以降,如初。

若孤子,則父兄戒、宿。冠之日,主人紒而迎賔,拜,揖,讓,立於序端,皆如冠主;禮於阼。凡拜,北面於阼階上,賔亦北面於西階上荅拜。若殺,則舉鼎陳於門外,直東塾,北面。

若庶子,則冠於房外,南面,遂醮焉。

冠者母不在,則使人受脯於西階下。

戒賔,曰:「某有子某。將加布於其首,願吾子之教之也。」賔對曰:「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敢辭。」主人曰:「某猶願吾子之終教之也!」賔對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從?」宿,曰:「某將加布於某之首,吾子將蒞之,敢宿。」賔對曰:「某敢不夙興?」

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

醴辭曰:「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

醮辭曰:「旨酒既清,嘉薦亶時。始加元服,兄弟具來。孝友時格,永乃保之。」再醮,曰:「旨酒既湑,嘉薦伊脯。乃申爾服,禮儀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三醮,曰:「旨酒令芳,籩豆有楚。咸加爾服,餚升折俎。承天之慶,受福無疆。」

字辭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冝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

屨,夏用葛。玄端黑屨,青絇繶純,純博寸。素積白屨,以魁柎之,緇絇繶純,純博寸。爵弁纁屨,黑絇繶純,純博寸。冬,皮屨可也。不屨繐屨。

記。冠義:始冠,緇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齊則緇之。其緌也,孔子曰:「吾未之聞也,冠而敝之可也。」適子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彌尊,論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毌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積。無大夫冠禮,而有其昬禮。古者五十而後爵,何大夫冠禮之有?公侯之有冠禮也,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以官爵人,德之殺也。死而謚,今也。古者生無爵,死無謚。

8.3 新媳婦怎麽見公婆:《儀禮•士昏禮》選讀

“妇执笲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于席。”(《仪礼·士昏礼》)在这句话中,“奠”的意思是放置

《儀禮·士昬禮》全文:

昬禮。下達。納採,用鴈。主人筵於戶西,西上,右幾。使者玄端至。擯者出請事,入告。主人如賔服,迎於門外,再拜,賔不荅拜。揖入。至於廟門,揖入;三揖,至於階,三讓。主人以賔升,西面。賔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主人阼階上北面再拜;授於楹閒,南面。賔降,出。主人降,授老鴈。擯者出請。賔執鴈,請問名,主人許。賔入,授,如初禮。擯者出請,賔告事畢。入告,出請醴賔。賔禮辭,許。主人徹幾,改筵,東上。側尊甒醴於房中。主人迎賔於庿門外,揖讓如初,升。主人北面,再拜,賔西階上北面荅拜。主人拂幾授校,拜送。賔以幾闢,北面設於坐,左之,西階上荅拜。賛者酌醴,加角柶,面葉,出於房。主人受醴,面枋,筵前西北面。賔拜受醴,復位。主人阼階上拜送。賛者薦脯醢。賔即筵坐,左執觶,祭脯醢,以柶祭醴三,西階上北面坐,啐醴,建柶,興,坐奠觶,遂拜。主人荅拜。賔即筵,奠於薦左,降筵,北面坐取脯;主人辭。賔降,授人脯,出。主人送於門外,再拜。

納吉用鴈,如納採禮。

納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納吉禮。

請期,用鴈。主人辭。賔許,告期,如納徵禮。

期,初昬,陳三鼎於寢門外東方,北面,北上。其實特豚,合升,去蹄。舉肺脊二、祭肺二、魚十有四、臘一肫。髀不升。皆飪。設扃鼏。設洗於阼階東南。饌於房中:醯醬二豆,菹醢四豆,兼巾之:黍稷四敦,皆蓋。大羹湆在爨。尊於室中北墉下,有禁,玄酒在西,綌冪,加勺,皆南枋。尊於房戶之東,無玄酒,篚在南,實四爵合𢀿。

主人爵弁,纁裳緇袘。從者畢玄端。乘墨車,從車二乘,執燭前馬。婦車亦如之,有裧。至於門外。主人筵於戶西,西上,右幾。女次,純衣纁袡,立於房中,南面。姆纚笄宵衣,在其右。女從者畢袗玄,纚笄,被纚黼,在其後。主人玄端迎於門外,西面再拜,賔東面荅拜。主人揖入,賔執鴈從。至於庿門,揖入。三揖,至於階,三讓。主人升,西面。賔升,北面,奠鴈,再拜稽首,降,出。婦從,降自西階。主人不降送。壻御婦車,授綏,姆辭不受。婦乘以幾,姆加景,乃驅。御者代。壻乘其車先,俟於門外。

婦至,主人揖婦以入。乃寢門,揖入,升自西階,媵布席於奧。夫入於室,即席,婦尊西,南面。媵御沃盥交。賛者徹尊冪。舉者盥,出,除冪,舉鼎入,陳於阼階南,西面,北上。匕俎從設,北面載,執而俟。匕者逆退,復位於門東,北面,西上。賛者設醬於席前,菹醢在其北。俎入,設於豆東。魚次。臘特於俎北。賛設黍於醬東,稷在其東。設湆於醬南。設對醬於東,菹醢在其南,北上。設黍於臘北,其西稷。設湆於醬北。御布對席,賛啟會,卻於敦南,對敦於北。賛告具。揖婦,即對筵,皆坐。皆祭,祭薦、黍、稷、肺。賛爾黍,授肺脊,皆食,以湆醬,皆祭舉、食舉也。三飯,卒食。賛洗爵,酌酳主人,主人拜受,賛戶內北面荅拜。酳婦亦如之。皆祭。賛以肝從,皆振祭。嚌肝,皆實於菹豆。卒爵,皆拜。賛荅拜,受爵,再酳如初,無從,三酳用巹,亦如之。賛洗爵,酌於戶外尊,入戶,西北面奠爵,拜。皆荅拜。坐祭,卒爵,拜。皆荅拜。興。主人出,婦復位。乃徹於房中,如設於用室,尊否。主人說服於房,媵受;婦說服於室,御受。姆授巾。御衽於奧,媵衽良席在東,皆有枕,北止。主人入,親說婦之纓。燭出。媵餕主人之餘,御餕婦餘,賛酌外尊酳之。媵侍於戶外,呼則聞。

夙興,婦沐浴,纚笄、宵衣以俟見。質明,賛見婦於舅姑。席於阼,舅即席。席於房外,南面,姑即席。婦執笲棗、慄,自門入,升自西階,進拜,奠於席。舅坐撫之,興,荅拜。婦還,又拜,降階,受笲腶脩,升,進,北面拜,奠於席。姑坐舉以興,拜,授人。

賛醴婦。席於戶牖閒,側尊甒醴於房中。婦疑立於席西。賛者酌醴,加柶,面枋,出房,席前北面。婦東面拜受。賛西階上北面拜送。婦又拜。薦脯醢。婦升席,左執觶,右祭脯醢,以柶祭醴三,降席,東面坐,啐醴,建柶,興,拜。賛荅拜。婦又拜,奠於薦東,北面坐取脯;降,出,授人於門外。

舅姑入於室,婦盥饋。特豚,合升,側載,無魚臘,無稷。並南上。其他如取女禮。婦賛成祭,卒食,一酳,無從。席於北墉下。婦徹,設席前如初,西上。婦餕,舅辭,易醬。婦餕姑之饌,御賛祭豆、黍、肺、舉肺、脊,乃食,卒。姑酳之,婦拜受,姑拜送。坐祭,卒爵,姑受,奠之。婦徹於房中,媵御餕,姑酳之,雖無娣,媵先。於是與始飯之錯。

舅姑共饗婦以一獻之禮。舅洗於南洗,姑洗於北洗,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階。歸婦俎於婦氏人。

舅饗送者以一獻之禮,酬以束錦。姑饗婦人送者,酬以束錦。若異邦,則贈丈夫送者以束錦。

若舅姑既沒,則婦入三月,乃奠菜。席於庿奧,東面,右幾。席於北方,南面。祝盥,婦盥於門外。婦執笲菜,祝帥婦以入。祝告,稱婦之姓,曰:「某氏來婦,敢奠嘉菜於皇舅某子。」婦拜扱地,坐奠菜於幾東席上,還,又拜如初。婦降堂,取笲菜,入,祝曰:「某氏來婦,敢告於皇姑某氏。」奠菜於席,如初禮。婦出,祝闔牖戶。老醴婦於房中,南面,如舅姑醴婦之禮。壻饗婦送者丈夫、婦人,如舅姑饗禮。

記士昬禮,凡行事必用昬昕,受諸檷庿,辭無不腆,無辱。摯不用死,皮帛必可制。臘必用鮮,魚用鮒,必殽全。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祖庿未毀,教於公宮,三月。若祖庿已毀,則教於宗室。問名。主人受鴈,還,西面對。賔受命乃降。祭醴,始扱壹祭,又扱再祭。賔右取脯,左奉之;乃歸,執以反命。納徵:執皮,攝之,內文;兼執足,左首;隨入,西上;參分庭一,在南。賔致命,釋外足,見文。主人受幣,士受皮者自東出於後,自左受,遂坐攝皮。逆退,適東壁。

父醴女而俟迎者,母南面於房外。女出於母左,父西面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笄,母戒諸西階上,不降。婦乘以幾,從者二人坐持幾,相對。婦入寢門,賛者徹尊冪,酌玄酒,三屬於尊,棄餘水於堂下階閒,加勺。笲,緇被纁裏,加於橋。舅荅拜,宰徹笲。

婦席薦饌於房。饗婦,姑薦焉。婦洗在北堂,直室東隅;篚在東,北面盥。婦酢舅,更爵,自薦;不敢辭洗,舅降則闢於房;不敢拜洗。凡婦人相饗,無降。

婦入三月,然後祭行。

庶婦,則使人醮之。婦不饋。

昬辭曰:「吾子有惠,貺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禮,使某也請納採。」對曰:「某之子憃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辭。」致命,曰:「敢納採。」

問名,曰:「某既受命,將加諸卜,敢請女為誰氏?」對曰:「吾子有命,且以備數而擇之,某不敢辭。」

醴,曰:「子為事故,至於某之室。某有先人之禮,請醴從者。」對曰:「某既得將事矣,敢辭。」「先人之禮,敢固以請。」「某辭不得命,敢不從也?」

納吉,曰:「吾子有貺命,某加諸卜,占曰『吉』。使某也敢告。」對曰:「某之子不教,唯恐弗堪。子有吉,我與在。某不敢辭。」

納徵,曰:「吾子有嘉命,貺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禮,儷皮束帛,使某也請納徵。」致命,曰:「某敢納徵。」對曰:「吾子順先典,貺某重禮,某不敢辭,敢不承命?」

請期,曰:「吾子有賜命,某既申受命矣。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請吉日。」對曰:「某既前受命矣,唯命是聽。」曰:「某命某聽命於吾子。」對曰:「某固唯命是聽。」使者曰:「某使某受命,吾子不許,某敢不告期?」曰某日。對曰:「某敢不敬須?」

凡使者歸,反命,曰:「某既得將事矣,敢以禮告。」主人曰:「聞命矣。」

父醮子,命之,曰:「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子曰:「諾。唯恐弗堪,不敢忘命。」

賔至擯者請,對曰:「吾子命某,以茲初昬,使某將,請承命。」對曰:「某固敬具以須。」

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毌違命!」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庶母及門內,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視諸衿鞶!」壻授綏,姆辭曰:「未教,不足與為禮也。」

宗子無父,母命之。親皆沒,己躬命之。支子,則稱其宗。弟,則稱其兄。

若不親迎,則婦入三月,然後壻見,曰:「某以得為外昬姻,請覿。」主人對曰:「某以得為外昬姻之數,某之子未得濯溉於祭祀,是以未敢見。今吾子辱,請吾子之就宮,某將走見。」對曰:「某以非他故,不足以辱命,請終賜見。」對曰:「某得以為昬姻之故,不敢固辭,敢不從!」主人出門左,西面。壻入門,東面,奠摯,再拜,出。擯者以摯出,請受。壻禮辭,許,受摯,入。主人再拜受,壻再拜送,出。見主婦,主婦闔扉,立於其內。壻立於門外,東面。主婦一拜。壻荅再拜,主婦又拜,壻出。主人請醴,及揖讓入。醴以一獻之禮。主婦薦,奠酬,無幣。壻出,主人送,再拜。

8.4 大學首務是什麽:《禮記•大學之道》選讀

《礼记·大学》篇所讲“慎独”的意思是在独处时谨慎不苟。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戮矣。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8.5 自強不息:《周易》選讀之乾卦

《易·坤卦》说:“积善之家,必有馀。”这句话中“庆”的意思是福泽

《易經·䷀乾》

乾:元亨,利貞。

彖傳: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初九:潛龍,勿用。

象傳: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傳: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象傳: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象傳: 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象傳: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龍有悔。

象傳: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象傳: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言: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文言: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文言: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文言: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文言: 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脩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文言: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文言: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文言: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文言: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文言: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文言: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文言: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文言: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文言: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文言: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文言: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第9周  理論知識: 訓詁與音韻基礎

9.1 買玉差點買到鼠:時地的差異需要訓詁

9.2古籍注解中的密碼:訓詁常見術語解析

9.3 古籍閱讀與斷句案例分析

9.4 中國最早的聲母表:三十六字母

9.5 中國古代的注音方法

9.6 古音魔法換裝:中古音到近代音的變遷

第10周  傳世文獻之史部

10.1 外交辭令的美妙:《國語》齊孝公來伐

“使君盛怒,以暴(pù)露於敝邑之野,敢犒輿師。”這句話中的“敝”是謙詞,“敢”是敬詞。

《國語·魯語上》:“室如縣磬,野無青草。”對這兩句話的正確解讀的一項是曠野外因為幹旱等原因連青草都生長不了。

【挑戰自我】“質之以犧牲”是怎樣的制度?

本講課文中說“質之以犧牲,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請你查閱古代禮制方面的相關工具書,談一談什麽是“質之以犧牲”。

質之以犧牲”出自《國語·魯語上》:“賜女土地,質之以犧牲,世世子孫無相害也。”其中“犧牲”的意思是指祭神用的牲畜,現指為正義事業獻出自己的生命,也指為一方利益而舍棄或損害另一方的利益。周成王分封諸侯的時候,說“女股股周室,以夾輔先王。賜女土地,質之以犧牲,世世子孫無相害也”。相當於周成王對著祖先神明、過往的神祇說,我這邊祭祀的豬牛羊都擺好了,你們都看見了啊,我承諾給他土地,這小子未來要是不守規矩,那我削他的時候你們可得支持我啊。這里的“質之以犧牲 ”,就是送給神明的抵押物或者說是信物,表示當事雙方確實做出了承諾,不僅互相負責,還要接受神明的監督;如果哪天誰不履行諾言,是要受到神明的懲罰的。所以,後來楚國拒絕給周天子進貢苞茅的時候,周昭王帶領天子六軍南征楚國,就是為了懲罰他們不遵守諾言。既然神明忙不開,周天子就只能親自動手,替天行道了。

10.2 《戰國策》觸龍言願見太后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這句話中的“謝”的意思是道歉。

“太後之色少解”這句話中的“少”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稍微”。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這句話中的“殊”是一個副詞,意思是很、非常。

【摩拳擦掌】你認為是觸龍還是觸詟?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斷句順當還是“左師觸讋願見太後”順當?你覺得古人為什麽一直把它傳抄成“觸讋”呢?

《觸龍說趙太後》之觸龍,不少版本作觸詟,孰是孰非?應為觸龍!王念孫考證:(戰國)策及(史記)《趙世家》皆作‘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今本‘龍言’二字誤合為‘詟’耳。原來古書豎排,容易將上下二字誤作一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證實王念孫論斷正確。

【牛刀小試】討論古代的喪葬文化。

觸龍說“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其中“填溝壑”是死的委婉的說法,源於古人比較簡單的遺體處理方式。請閱讀有關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的專著或論文,簡要說一下中國上古時期的喪葬制度和文化。

【挑戰自我】語言案例分析

太後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後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上面這段文字中出現了三個“甚”字,仔細比較它們所處的句法位置,談談你對它們在句子中所承擔的語法成分、所表達的意義的看法。

第一個“甚”字,在介詞“於”之前表示程度,用作副詞,表示疼愛的程度之深。 第二個“甚”字,在程度副詞“更”之後,表示嚴重,用作形容詞。 第三個“甚”字,也是用作副詞,表示喜愛程度的比較,但是前邊有否定意義的限制。

10.3 《戰國策》甘茂亡秦且之齊、秦宣太后愛魏醜夫

“甘茂亡秦,且之齊,出關遇蘇子”這句話中的“且”的意思是將要。

【牛刀小試】比較亡、適、去、之、往、逝等詞的語法特點

“亡、適、去、之、往、逝”等詞都有使行為主體發生位移的語義,但它們的語法表現並不完全相同,請你自己尋找相關例句,比較它們語法特性的異同。

【摩拳擦掌】比較鑿壁偷光的故事和處女借光的故事

中國古代有兩個關於燭光的有名故事,一則是本講所講的處女借光的故事,另一則是鑿壁偷光的故事。請你來比較一下,你更欣賞誰的處理方式,為什麽?

【挑戰自我】如何判定“夫”是發語詞還是指示代詞?

“君聞夫江上之處女乎?”這句話中的“夫”有沒有意義?你認為它的具體詞性和意義是什麽?請結合相關文獻用例說一說“夫”字用法的演變。

10.4 智除迷信,除弊興利:《史記•滑稽列傳》節選之西門豹治鄴

【牛刀小試】談談“顧”的詞義發展過程。

“顧”在現代漢語中意思較多,但在上古漢語時期,它的主要意思是“回頭看”。你能否結合古代文獻的用例,談談“顧”的詞義發展過程。

西門豹曰:“呼河伯婦來,視其好醜。”這句話中的“好醜”的正確意思是漂亮不漂亮。

10.5 庶子的逆襲:《史記•孟嘗君列傳》節選之孟嘗君與父辯命

“及長,其母因兄弟而見(xiàn )其子文於田嬰。”這句話中“因”的詞性和意義分別是介詞,通過。

“其賤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這句話中“以”的詞性和意義分別是介詞,表示行動的時間,相當於“在”。

“人生受命於天乎?將受命於戶邪?”這句話中“將”的詞性和意義分別是選擇連詞,相當於“抑”、“或”,可以翻譯成“還是”。

《史記·孟嘗君列傳》:“受命於天,君何憂焉?受命於戶,則可高其戶耳。”對這句話中“必”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假如,如果。

“文竊怪之”中“怪”是形容詞作動詞,意動用法,意思是“以……為怪”。

【牛刀小試】上古漢語“所以”和現代漢語“所以”的異同。

“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請你仔細體會並結合古代漢語的其他文獻,說一說“所以”在古代和現代的異同。

古代漢語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2.可與形容詞或動詞組成名詞性詞組,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 5.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6.連詞,表示因果關系。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唐劉肅《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8.所作,所為。《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康有為注:“以,為也。”。

【挑戰自我】尋找時間名詞作狀語的古代漢語用例

“今君又尚厚積餘藏,欲以遺(wèi)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損,文竊怪之。”

這句話中,“日”這個時間名詞做了動詞“損”的狀語,請你談一談什麽是名詞作狀語,並在古代文獻中找出5個以上的時間名詞作狀語的用例。

第11周  傳世文獻之子部

11.1 《孫子》選讀;《老子》選讀

蟻附之:名詞作狀語,像螞蟻一樣

(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史記·循吏列傳》

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謝。——《戰國策·秦策》

殺:折損

敬鬼神而遠之、君子遠庖厨 去聲

《孫子兵法·始計》: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兵法·謀攻》: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軍之所以患于君者三: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者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1.2 投資眼光的差異:《莊子》不龜手之藥

莊子曰:“夫子拙於用大矣。”这句话中“固”的意思是实在

“能不龟手,一也。”对这句话中的“龟”的正确解释是通“皲”,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之成而实五石。”这句话中“树”的意思是种植

​“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对这句话中“不过”的正确解释是不超过

11.3 投鼠忌器:《韓非子》社鼠

然而不售:然,這樣;而,轉折連詞。

迓:迎

11.4 三人成虎:《呂氏春秋》察傳

第12周  傳世文獻之集部

12.1 湘江上的招神曲:《楚辭》湘君

《楚辭》注本:

  • 東漢王逸 《楚辭章句》
  • 宋代洪興祖 《楚辭補注》
  • 宋代朱子 《楚辭集注》

《楚辞·湘君》:“望君兮未來,吹参差兮谁思!”这句话里的“夫”并不是“丈夫”的意思,而是一个远指代词,相当于“那”。

12.2 中古漢語選讀:《百喻經》三重樓喻、《世說新語》王藍田性急

《百喻经》:“我有财钱不減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之楼?”对这句话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代词,相当于“此”

解:會

彼:那

下面的雲何是怎麽辦的意思。

12.3 近代漢語選讀:《朱子語類》熟讀深思

《朱子语类》:“今即思量得,写在纸上,也不济事,终非我有,只贵乎读。”这句话中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字? 的

12.4 格律詩的押韻和平仄

一首八句七言的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它的韵脚字一共有几个?4个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是说五言律诗的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平仄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二字、第四字的平仄不能轻易改动。

12.5 格律詩的黏對規則

注:這裏的國、結等標紅的都是入聲。

12.6 對聯的格律:馬蹄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