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其实比较详实,不过对我而言没有太多新内容。
书中说「大航海」之后,世界才连通。这话显然不靠谱,只能说西欧人融入了原有的世界贸易体系,详情见《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
书中还提到了仇恨中国的笛福续写到中国参观的《鲁宾逊漂流记续集》,这点倒是以前不知道。
纵览下来,我发现沙勿略、蒙田、门多萨与《中华大帝国史》、《绝妙论文》等也是我不太了解的部分,但是摘不摘录已经不重要了。
书籍简介#

作者: 张成权 / 詹向红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0-8
页数: 311
定价: 39.00元
装帧: 简装
ISBN: 9787811108163
内容简介#
1500年至1840年这三个多世纪,是世界格局发生巨变的时期,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出现新形势的时期:在世界走向一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和欧洲之问的文化交流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物质文化为主的问接交往局面,在思想文化层面出现了直接的对话,在亚欧大陆两端之间度口王现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双向交流的文化景观,儒学也因之进入了欧洲。在中国这块历史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儒学为什么会进入欧洲?它在欧洲的命运如何?这就是《1500-1840儒学在欧洲》希冀回答的问题。
作者简介#
张成权,1964年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下农村、进工厂、教中学、办报纸,度过18个春秋,1982年后在安徽省委党校理论研究所工作10年,1991年进合肥学院至今。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出版的著作有《道家与中国哲学-隋唐五代卷》(人民出版社,2004)、《王茂荫与咸丰币制改革》(黄山书社,2005)、《中国文化:起源、形成和演进》(南方出版社,2008)、《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等。
詹向红,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9年,进修安徽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现任合肥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安徽省朱子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光明日报》、《安徽史学》、《安徽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正文摘录#
上编 儒学西传的背景#
第一章 1500年前后的中国和欧洲#
1500年:世界历史的分界点#
1500年之前:中国和欧洲的相对隔离#
“丝绸之路”与“香料之路”#
奥斯曼帝国:欧洲人陆上东进的新障碍#
“寻找契丹”:“大航海”的目标#
1500年之后的中国和欧洲#
第二章 葡萄牙:第一个与中国觌面的欧洲国家#
印度航线的开通#
香料:葡萄牙人海外扩张的动力#
占领马六甲#
觊觎中国#
占据澳门#
欧洲人纷至沓来#
第三章 “宗教改革”与耶稣会士来华#
海上“十字军”东征#
基督教的“普适”价值观#
奥古斯丁#
阿奎那#
征服:传播福音的手段#
“宗教改革”与耶稣会的成立#
基督教来华的先驱#
沙勿略:基督教的“远东开教”者#
传教士蜂拥来华#
第四章 “利玛窦规矩”#
范礼安:耶稣会“适应”策略的筹划#
罗明坚:“适应”策略的最早实践者#
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的新开拓#
“利玛窦规矩”#
《交友论》:利玛窦第一篇中文著述#
援儒证“天”:利玛窦的“天学”观#
第五章 “中国礼仪”之争#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礼仪”之争#
“译名之争”#
“礼仪”之争#
政教抗衡#
“礼仪”之争之后#
下编 儒学在欧洲#
第六章 儒学初传欧洲#
儒学何时传入欧洲?#
沙勿略眼中的中国道德风貌#
蒙田:关注过中国儒学?#
门多萨与《中华大帝国史》#
《绝妙论文》:向欧洲介绍儒学的最早作品#
利玛窦与儒学西传#
利玛窦的“儒学观”(一):“儒教”#
利玛窦的“儒学观”(二):原始儒学与宋明儒学的区分#
利玛窦的“儒学观”(三):程朱理学与“王学”#
儒学经典在欧洲的译介#
《明心宝鉴》:第一部西译的“中国哲学著作”?#
“四书”“五经”的最早翻译#
传教士对儒学的译介#
白晋:“奉旨”研究《易经》#
第七章 关于“理”的争论#
马勒伯朗士与培尔在“理”上的分歧#
龙华民对“理”的理解#
马勒伯朗士其人及思想#
《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
马勒伯朗士所理解的“理”#
比埃尔·培尔:“无神论”的中国#
莱布尼兹与中国儒学#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莱布尼兹对中国的了解#
《<中国近事>序言》论中国#
《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与“理”#
二进制与《易经》#
沃尔夫的“自然道德”#
沃尔夫的生平与思想#
沃尔夫与中国哲学#
《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讲演》#
第八章 儒学与欧洲“启蒙运动”#
康德论“启蒙运动”#
英国“自然神论”与儒学#
“自然神论”在英国的兴起#
英国“自然神论”者与儒学#
伏尔泰:欧洲的孔夫子#
伏尔泰“儒学观”的形成#
从《人类思想史新提纲》到《风俗论》#
《路易十四时代》#
《哲学辞典》#
《自然法赋》#
《中国孤儿》#
魁奈:又一个“欧洲的孔子”#
重农学派#
魁奈与中国#
《中国的专制制度》#
杜尔哥实验失败和重农学派的终结#
第九章 欧洲学者对儒学的批评和排拒#
孟德斯鸠:最先批评中国的启蒙思想家#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批评#
伏尔泰、魁奈对孟德斯鸠的反驳#
如何看待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批评#
孟德斯鸠对儒学的态度#
狄德罗对中国的批评(卢梭附)#
“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的“中国观”和“儒学观”#
卢梭对中国的批评#
英国:对中国和儒学的批评和排拒#
初识中国#
对中国和儒学的批评#
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
德国:对中国及儒学的批评与排拒#
对中国的复杂态度#
赫尔德对中国的否定#
康德谈中国#
黑格尔对中国和中国儒学的批判#
谢林的“神话哲学”#
费尔巴哈与儒学#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