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书是一本好教材!建议搭配B站上的解说视频食用~
就是翻译不太好,书中居然有「涉及到」、「弑子」这种措辞。
不是脑袋越大就会智商越高!两者相关,但是相关度不高。
书籍简介#

作者: Michael S. Gazzaniga / Richard B. Ivry / George R. Mangun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副标题: 关于心智的生物学
原作名: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 Biology of the Mind
译者: 周晓林 / 高定国
出版年: 2011-2
页数: 618
定价: 18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万千心理
ISBN: 9787501978564
内容简介#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交叉学科。它横跨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致力于探寻人类心智的生物学奥秘,站在心理学、神经学、信息科学、临床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前沿。
一直以来,本书都被誉为认知神经科学教材的金标准,由该领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迈克尔·S. 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等世界知名学者撰写。本书(原著第五版)对内容编排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复杂的核心认知过程(大脑半球特异化、感觉和知觉、物体识别、注意、运动、记忆、情绪和语言)以及控制过程(认知控制、社会认知和意识)是如何由大脑潜在的生物学基础实现的。本书展现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发现和临床应用,既是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第一课”的良伴,也能为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复杂系统、人工智能、计算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带来丰富的启示。
作者简介#
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国际认知神经科学界的著名人物,其中Gazzaniga教授是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曾经是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Roger W. Sperry的学生和同事。Gazzaniga教授除了编撰这本教科书之外,还主编一套大型的《认知神经科学》文集,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2009年已经出版了第四版。 译者简介:周晓林 教授,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心理学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评议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分会会长,东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1992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国工作;2001年获得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4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8年所指导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周晓林教授是多家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并曾为3种刊物编辑4期有关汉语认知的专刊。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神经科学(包括神经经济学)、语言认知、注意选择与执行控制。 高定国 教授,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点、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和“985”三期心理学创新研究平台负责人。1987—1997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中文认知、双语学习、认知障碍以及社会性疼痛等认知研究,目前已发表论著四十余篇。
正文摘录#
第一部分 背景和方法#
第1章 认知神经科学简史#
1.1 历史的视角#
1.2 大脑的故事#
1.3 心理学的故事#
1.4 神经科学的工具#
1.5 你手中的这本书#
第2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1 神经系统的细胞#
2.2 突触传递#
2.3 神经系统结构概述#
2.4 脑部概览#
2.5 大脑皮质#
2.6 将大脑成分连接到系统中#
2.7 神经系统的发育#
第3章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3.1 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方法#
3.2 研究损伤的大脑#
3.3 干扰神经功能的方法#
3.4 大脑的结构分析#
3.5 测量神经活动的方法#
3.6 功能和结构联姻:神经影像学#
3.7 连通图谱#
3.8 计算神经科学#
3.9 方法整合#
第二部分 核心过程#
第4章 大脑半球特异化#
4.1 大脑半球特异化的解剖分析#
4.2 割裂脑:皮质间失去联系#
4.3 裂脑病人的脑功能特异化证据#
4.4 解释器#
4.5 来自正常和异常大脑的脑功能偏侧化证据#
4.6 大脑半球特异性的进化基础#
第5章 感觉和知觉#
5.1 感官、感觉和知觉#
5.2 嗅觉#
5.3 味觉#
5.4 躯体感觉#
5.5 听觉#
5.6 视觉#
5.7 从感觉到知觉#
5.8 跨通道知觉:耳闻如见#
5.9 知觉重组#
5.10 补偿工程#
第6章 物体识别#
6.1 物体识别的计算问题#
6.2 多重视知觉通路#
6.3 观看形状和知觉物体#
6.4 高级视觉区中物体识别的特异性#
6.5 物体识别失败#
6.6 面孔失认症#
第7章 注意#
7.1 选择性注意和注意的解剖结构#
7.2 注意的神经心理学#
7.3 注意模型#
7.4 注意和知觉选择的神经机制#
7.5 注意控制网络#
第8章 运动#
8.1 运动结构的解剖和控制#
8.2 运动控制中的计算问题#
8.3 运动通路的生理学分析#
8.4 目标选择和动作计划#
8.5 动作和感知的关联#
8.6 运动系统丧失的补偿#
8.7 动作的发起和基底神经节#
8.8 新技能的学习和运用#
第9章 记忆#
9.1 学习、记忆及其相关解剖结构#
9.2 记忆障碍:遗忘症#
9.3 记忆的机制#
9.4 内侧颞叶记忆系统#
9.5 脑成像和人类记忆系统#
9.6 记忆的巩固#
9.7 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基础#
第10章 情绪#
10.1 情绪是什么?#
10.2 情绪加工的神经系统#
10.3 情绪分类#
10.4 情绪产生的理论#
10.5 杏仁核#
10.6 情绪对学习的影响#
10.7 情绪和其他认知过程的交互作用#
10.8 情绪和社会刺激#
10.9 其他脑区和其他情绪#
10.10 镇定下来:情绪的认知控制#
第11章 语言#
11.1 语言和语言缺陷解剖学#
11.2 语言的大脑基础#
11.3 语言理解:早期阶段#
11.4 语言理解:后期阶段#
11.5 语言理解的神经模型#
11.6 言语产生的神经模型#
11.7 语言的进化#
第三部分 控制过程#
第12章 认知控制#
12.1 认知控制背后的解剖结构#
12.2 认知控制缺陷#
12.3 目标导向性行为#
12.4 决策#
12.5 目标规划:计划和选择任务#
12.6 基于目标选择的机制#
12.7 保证目标导向性行为成功#
第13章 社会认知#
13.1 社会认知的解剖学基础#
13.2 社会互动和发育#
13.3 获得性和神经发育性障碍中的社会行为缺陷#
13.4 苏格拉底律令:认识你自己#
13.5 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13.6 经验分享理论(模拟理论)的神经机制#
13.7 心理状态归因理论(理论的理论)的神经机制#
13.8 孤独症谱系障碍和他人心理状态#
13.9 社会知识#
第14章 意识问题#
14.1 心智—大脑问题#
14.2 意识的解剖#
14.3 唤醒水平和意识#
14.4 复杂系统的组织架构#
14.5 信息获取#
14.6 意识体验的内容#
14.7 心理状态会影响大脑加工过程吗?#
14.8 动物意识的内容#
14.9 主观感受#
14.10 从裂脑研究窥探意识体验的奥秘#
第15章 进化的观点#
参考文献#
术语表#
版权信息#
缩写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