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
概论 前言 Utilitarianism翻译为效用主义更好。 正如詹姆斯·斯蒂芬在《自由平等博爱》中批判的那样,基督徒强制传教,破坏异教徒的正常生活,让异教徒活得不幸福,能实现全人类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吗? ...
概论 前言 Utilitarianism翻译为效用主义更好。 正如詹姆斯·斯蒂芬在《自由平等博爱》中批判的那样,基督徒强制传教,破坏异教徒的正常生活,让异教徒活得不幸福,能实现全人类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吗? ...
概论 前言 本书主打启发式方法(heuristics),本书翻译成探索式方法,值得教育工作者阅读。 解题四阶段: 我们必须理解该题目;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所要求的是什么。 我们必须了解各个项目是如何相关的,未知量和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已得到解题的思路,拟定一个方案。 我们执行我们的方案。 我们回顾所完成的解答,检查和讨论它。 ...
概论 前言 这本书当然是一本烂书,只不过里面提到的一些内容很是很有参考意义的,比如《Diplomacy》和tit-for-tat策略的关系。同时想认识点游戏行业的“黑话”,故简要记录下这本书的内容。 ...
概论 前言 这里介绍用Python来解决数学问题深化自己的计算思维,帮我自己成为数据格致家。 读这本书主要是想实现元胞自动机,这个以前很想实现,但是一直拖延到了现在才行动,哎!本来打算暑假更完的,但没空更,先挖坑,以后再填。 ...
如何研究中国历史人物 一 今天讲“如何研究中国历史人物”。 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是先有了人才有历史的。但不一定有人必会有历史,定要在人中有少数人能来创造历史。又且创造了历史,也不一定能继续绵延的,定要不断有人来维持这历史,使他承续不绝。因此历史虽说是属于人,但重要的只在比较少数人身上。历史是关于全人群的,但在此人群中,能参加创造历史与持续历史者,则总属少数。似乎中国人最懂得此道理,因此中国历史记载最主要的在人物。向来被认为正史的二十四史的体例,特别重要是列传。可见中国人一向以人物为历史中心。故要研究历史,首先要懂得人,尤其需要懂得少数的历史人物。如其不懂得人,不懂得历史人物,亦即无法研究历史。固然也有人脱离了人和人物中心而来研究历史的,但其研究所得,将总不会接触到历史之主要中心,这是决然可知的。 ...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 要谈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首先应该提到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此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创始于三千年前的周公,完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此项教育的主要意义,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亦不专为幼年、青年乃至中年以下人而设。此项教育的主要对象,乃为全社会,亦可说为全人类,不论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论男女,不论任何职业,亦不论种族分别,都包括在此项教育精神与教育理想之内。 ...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去年九月,我赴港参加新亚书院创校四十周年庆典,因行动不便,在港数日,常留旅社中,因有所感而思及此。数日中,专一玩味此一观念,而有澈悟,心中快慰,难以言述。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惜余已年老体衰,思维迟顿,无力对此大体悟再作阐发,惟待后来者之继起努力。今逢中华书局建立八十周年庆,索稿于余,姑将此感写出,以为祝贺。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从来世界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我曾读过几本西方欧洲古人所讲有关“天”的学术性的书,真不知从何讲起。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
概论 前言 米尔斯海默将他的理论解释为“攻势现实主义”,源自早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他认为世界处于列强之间的冲突中,并且永远不会结束。 本书主要讲了进攻性现实主义政治,中国当然是作为「离岸平衡」策略被针对的对象。 ...
概论 前言 作者显然对极权主义的产生存在误解,不管过去的实践,而就现代社会而言,苏联社会显然比纳粹德国社会更早建立更强的极权主义社会。纳粹德国本身就是为了打击布尔什维克的入侵才建立的,故而纳粹德国的的病态程度不会比苏联更高。 ...
概论 前言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是靠卖书致富的,而不是靠投资实现财富自由的。作者还展示如何把一段话写成好几本书,然后卖书赚大钱~ 作者作为施乐公司销售员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尤其是当我自视过高、不肯和周围人交流的时候。当销售人员或许是个改变自己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