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

概论 前言 本书主要讲了新加坡中英双语教育体系相关的内容。漢语和英语是未来世界上最主流的语言,教育体系要能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将来要建立多层次的漢语和英语教育体系,不同目标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参加不同水平的课程,大学入学考试中英文考试成绩可以不纳入总分,英语水平及格即可。书中还提到了先学中文再学英文效率会比先学英文再学中文高,学习语言和智力关系不大,很少有人能同时精通英语和漢语等。书中还提到了南洋大学和现在的最顶级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关系,这是我之前不了的事情。 ...

创建: 2025-10-02 | 更新: 2025-10-02 | 字数: 17580字 | 时长: 36分钟 | RM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概论 前言 本身内容挺有趣的,不过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作者深信「母系社会」的神话。 大部分内容看标题就知道内容了, 这里只是略记。 唯一标识的就是武大郎的「炊饼」以及衍生出的包子、馒头问题,这个确实没深入研究过。 ...

创建: 2025-10-02 | 更新: 2025-10-02 | 字数: 1737字 | 时长: 4分钟 | RM

文庙配享人员清单

文庙配享人员 (一)四配 圣庙以四位最杰出的孔门弟子颜渊、曾参、子思、孟子配享,称为‘四配‘。 进入配享的时间有先后。 最早得到配享殊荣的是【颜回】。颜回,字子渊,习称颜渊,与其父颜路都是孔子的学生。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心向学;又有‘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的能力。孔子以德行、言语、文学三个科目评价学生,德行以颜回为首。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又说,颜回死了以后,‘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颜回终身不仕,一直追随孔子,亲如父子,‘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所以,后人把他看作是孔子最亲近的弟子。三国魏正始二年(西元241年)春二月,齐王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以颜渊配。这是以颜渊配享孔子之始。 ...

创建: 2025-09-27 | 更新: 2025-09-27 | 字数: 5995字 | 时长: 12分钟 | RM

妙论——钱穆先生论历史人物

如何研究中国历史人物 一 今天讲“如何研究中国历史人物”。 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是先有了人才有历史的。但不一定有人必会有历史,定要在人中有少数人能来创造历史。又且创造了历史,也不一定能继续绵延的,定要不断有人来维持这历史,使他承续不绝。因此历史虽说是属于人,但重要的只在比较少数人身上。历史是关于全人群的,但在此人群中,能参加创造历史与持续历史者,则总属少数。似乎中国人最懂得此道理,因此中国历史记载最主要的在人物。向来被认为正史的二十四史的体例,特别重要是列传。可见中国人一向以人物为历史中心。故要研究历史,首先要懂得人,尤其需要懂得少数的历史人物。如其不懂得人,不懂得历史人物,亦即无法研究历史。固然也有人脱离了人和人物中心而来研究历史的,但其研究所得,将总不会接触到历史之主要中心,这是决然可知的。 ...

创建: 2023-06-29 | 更新: 2025-09-22 | 字数: 33840字 | 时长: 68分钟 | RM

妙论——钱穆先生论教育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 要谈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首先应该提到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此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创始于三千年前的周公,完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此项教育的主要意义,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亦不专为幼年、青年乃至中年以下人而设。此项教育的主要对象,乃为全社会,亦可说为全人类,不论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论男女,不论任何职业,亦不论种族分别,都包括在此项教育精神与教育理想之内。 ...

创建: 2023-06-29 | 更新: 2025-09-22 | 字数: 38274字 | 时长: 77分钟 | RM

妙论——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去年九月,我赴港参加新亚书院创校四十周年庆典,因行动不便,在港数日,常留旅社中,因有所感而思及此。数日中,专一玩味此一观念,而有澈悟,心中快慰,难以言述。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惜余已年老体衰,思维迟顿,无力对此大体悟再作阐发,惟待后来者之继起努力。今逢中华书局建立八十周年庆,索稿于余,姑将此感写出,以为祝贺。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从来世界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我曾读过几本西方欧洲古人所讲有关“天”的学术性的书,真不知从何讲起。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

创建: 2023-06-29 | 更新: 2025-09-22 | 字数: 1997字 | 时长: 4分钟 | RM

读史使人明志——如何从史书中汲取智慧

前言 以台大教授吕世浩老师《史记》课程为例,完整课程可以从Coursera或Youtube上学到。下面是吕老师的演讲《学历史的大用》: <!DOCTYPE HTML> 以前虽然读玩了整本《史记》,也听过这门课好多遍,但显然没增长多少智慧。这次应该记点笔记的!读《史记》对我的影响比较大的方面就是让被洋奴洗脑多年的我发现二千多年前”中国人民就信奉上帝,敬重天使“这回事,这让我深受震撼。不过仔细想想也很”正常“,毕竟中国人已经沦为夷狄快四百年了,天地祖宗圣贤早已成为文明的灰烬!真正的中国应该是:”以言乎治法,則本之二帝三王;以言乎道統,則本之六經四子,家孔孟而戶朱程也。其學也,源左國而溯班馬;其文也,詩賦則昭明文選而以李杜為歸依;字畫則周禮六書而以鍾王為楷式。賓賢取士,漢唐之科目也;博帶峩冠,宋明之衣服也。“吾辈当博通经史,重整旗鼓,光复中华,立不世之功! ...

创建: 2023-06-19 | 更新: 2025-09-22 | 字数: 5462字 | 时长: 11分钟 | RM

妙篇——风龙云虎《漢与華夏之名的由来》

“漢”与“華夏”之名的由来 作者:风龙云虎 汉族之名得自汉朝,这一点非常明确。汉朝做为第一个真正实现中国大一统的政权,两汉合计四百年的辉煌历史,其地位和影响,足以将“漢”的名字与我们民族牢固的合为一体。汉朝之名得自刘邦的汉王封号,漢王之名得自刘邦的封地汉中,而汉中又与漢水有关。到此为止,这都是非常清楚明白的事实,没有多少发挥的余地。关键在于汉水因何得名,而“漢”的字义又究竟为何。 ...

创建: 2023-05-02 | 更新: 2025-09-21 | 字数: 9223字 | 时长: 19分钟 | RM